張朝暉

追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共青團發起實施的“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走過了二十五年的光榮歷程。對這一段歷史,后來者和繼承者已經有多種解讀。此時此刻,當我們把青年志愿者事業放回到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大背景中,我們突然清晰地看到,青年志愿者事業恰恰是改革開放和“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一項重要成果。
縱觀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1992年春天鄧小平同志的南巡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中國的確立已不可逆轉,中國在15年的艱難探索之后,由此走上了全面、徹底的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這種歷史性的變化帶給全黨全社會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回頭再看當年,在社會活力得到極大激發和釋放的同時,出現了“一切向錢看”等不良現象,整個社會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茫然失措的氛圍。對于有著70年光榮歷史的中國共青團來說,能不能主動回應時代挑戰、“在未來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取得戰略上的主動地位”,成為無法回避的重大命題。
幸運的是,那一代中國共青團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開放的胸襟,在那個特殊的時代發揚“開風氣之先”的光榮傳統,以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的角色,不失時機地推出了“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紀青年人才工程”,以此作為中國共青團面向新世紀的戰略突破口和重點突擊方向,激發和引領“跨世紀一代”在世紀之交“中華民族再現輝煌的關鍵時期”奮勇開拓,沿著黨所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行。跨世紀青年工程的實施,是共青團在社會轉型期爭取戰略主動的奮勇出擊,在全團凝聚了共識、形成了合力,在此后較長的歷史階段帶動和推進了共青團事業的基礎建設和長遠發展。
25年過去,我們已經較少提及“跨世紀青年工程”了,但那一代共青團人“在挑戰中把握機遇,在機遇中迎接挑戰”,迎難而上、舍我其誰的時代敏感和擔當勇氣,永遠值得我們記念。25年過去,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作為“跨世紀青年工程”中居于先導地位、發揮引領作用的重要項目,青年志愿者行動已經成為傳承至今最具生命活力、最具社會影響、社會功能最強、發展前景最廣的重要“遺產”,值得我們倍加珍惜。
改革開放40年來,共青團推出了很多活動和項目,只有志愿服務從共青團的一項開創性工作,發展成為黨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載體,并將更加主動地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中發揮建設性作用。這是億萬青年志愿者接續奮斗、無私奉獻的成果,令人驕傲。
青年志愿者行動源自深厚的歷史傳承,雷鋒是當之無愧的先行者,1963年開始的“學雷鋒活動”是根源于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立足新時代所開展的新實踐,為青年志愿者行動的興起奠定了思想基礎、實踐基礎和群眾基礎。
青年志愿者行動極大地回應了時代呼喚和社會需求,行動一經推出,在全社會便產生強烈反響,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各界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年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高漲熱情,大大超出了項目設計者的預計。”
青年志愿者行動始終在高起點上保持著快節奏的發展態勢。這首先得益于共青團完備的組織體系和一呼百應的組織動員力,其次得益于共青團在那個時代相對超前的“辦事業”的能力和主動建構規范化、制度化、有形化、社會化管理運行機制的創新意識。
青年志愿者行動的快速發展,根本上得益于黨中央和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視和肯定。江澤民同志親筆為“中國青年志愿者”題詞,并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胡錦濤同志多次以回信、批示、接見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等方式勉勵廣大青年志愿者。習近平總書記在繁忙的治國理政中,多次給志愿者團隊或群體回信,2013年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實施2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給“本禹志愿服務隊”回信,勉勵廣大青年志愿者“堅持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以青春夢想、用實際行動為實現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此前,2008年5月4日,習近平同志親自出席北京奧運志愿者誓師大會,高度肯定“中國青年志愿者事業是我們黨領導的共青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新工作領域、服務社會需求的一大創舉。”關懷殷殷,囑托諄諄,這是對青年志愿者行動和事業最高的褒揚,為廣大青年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行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極大地振奮了億萬青年志愿者的精神,鼓舞更多的青年人投身志愿服務的行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呼喚千千萬萬的青年志愿者,中國青年志愿者事業需要再出發。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回首青年志愿者行動的25年,從1993年到2003年,可謂發凡起例的十年,展現了中國共青團深厚的積累和獨有的敏感。迄今為止青年志愿者行動所有重要的規范性文件和行動標準比如具有集大成功能的“注冊志愿者制度”等都是在這期間制定推出的,迄今為止最具影響力的青年志愿服務項目比如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大型賽會志愿者、“保護母親河”、大學生志愿者“三下鄉”、海外計劃等都起步于這十年,極具中國特色的“一助一”長期結對、持續接力扶貧等活動方式和機制都在這期間定型。從2003年到2013年,可謂走向輝煌的十年,尤其以2008年參與汶川抗震和服務北京奧運的志愿服務為代表,2008年成為青年志愿者行動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要年份,也是迄今為止青年志愿者事業的一個高峰。
青年志愿者行動發展到今天,從一定意義上說,作為主要開拓者的歷史使命已經結束。中國志愿服務的大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共青團發起實施、主導推進、一枝獨秀,逐漸發展為全社會各方面協同參與、各展所長、百花滿園。對于廣大的青年志愿者來說,既要對青年志愿者行動的輝煌歷史充滿自信,更要對青年志愿者事業光明的未來充滿自信。“青春志愿行,奉獻新時代”,青年志愿者行動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為統領,一方面要著眼于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目標,發揮青年志愿者行動在服務共青團深化改革中的積極作用,以青年志愿者事業改革發展的實績,全面提升對共青團改革的參與度,全面提升對共青團事業的貢獻度;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志愿服務實現活動型向全面而深刻的法治化、專業化、信息化和國際化轉變,在中國特色志愿服務面向未來的發展中積極發揮專業引領和創新引領作用。
我始終認為,志愿服務歸根結底是一種先進文化現象,青年志愿者事業是改革開放40年涌現出的最具價值的新文化現象之一。我們清醒地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必然能轉化為與時代發展高度吻合的現代文明,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任務依然任重道遠。隨著志愿服務的進一步發展,純凈的志愿服務價值與多彩多義的志愿服務實踐之間的張力和矛盾,將有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再造。著眼于新文化的建設,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核心價值的志愿精神必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高尚元素。從這個意義上說,青年志愿者行動所擔負的是一種新的服務于民族復興的文化使命。
(本文作者系團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黨委書記,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