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博大精深,文章以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角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對其進行分析。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中對人(人民)主體地位的論述、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地位思想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兩部分。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利益;中國化
習近平同志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飽含深情地講道:“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學的理論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就是因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間正道。”
時間后退到一百三十五年前,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有兩大發現,其中之一就是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由此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歷史觀。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肯定社會發展史首先是生產發展史,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革命史,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史,歸根到底,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者即勞動人民群眾的歷史。因此,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基石。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中對人(人民)主體地位的論述
第一,人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這里所說的“人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的人特指人民群眾。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合著的《神圣家族》一書中這樣說:“‘歷史并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也就是說,歷史是人的活動,而且是有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或者說人是歷史發展之靈,人是歷史發展之眼,或者說人是歷史發展的主體。上述觀點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中,被一再重申、不斷豐富。比如,恩格斯在1890年致約·布洛赫的信中就明確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其中“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毫無疑問表明就是人的活動及其產物。從而得出了:現實的人就是從事生產活動的社會人的重要結論。
人民群眾就是這個“現實生活”中“生產和再生產”的主體,唯物史觀認為,社會歷史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人民群眾進行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雙層創造,物質是基石創造,精神是樓閣創造。人民群眾創造物質財富所以他們是決定人類社會的存在與人類歷史的發展。基于物質決定意識的唯物史觀,人民群眾是創造物質財富的主體那就肯定了他們也是精神財富的主體。所以,歷史前進的秘密與自身的內在邏輯處在人民之中。
第二,人是社會價值的主體。人推動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有利于人們自身的生存發展。人是具有自覺能動性的社會存在物,是有著各種需要的社會主體。人的任何針對外部對象的實踐行為,都是有意識的、有目的地進行的,“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這表明,人在社會中既是實踐主體又是價值主體,既是手段更是目的。人絕不是為了服從于什么“神”而勞作,也不是為了適應于什么“物”而勞作,乃是為了達到有利于自己生存發展的目的而自覺地去勞作。人們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的目的而創造自己的歷史。社會中的一切事物歸根結底都是人出于自己的需要而有目的地創造,即都是人的價值追求的產物。社會的發展與人的發展可以歷史地進行充要轉換,人推動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享受社會發展的成果。馬克思主義者力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就是為了實現人的徹底解放。可見,人的生存與發展就是人活動及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與歸宿。社會中的一切都應該是為了人、服務于人,要滿足人的不斷增多、不斷上升的需要。于是,人作為價值主體當然就是社會之本。人就應該能夠享受到作為人的各種權利,包括生存權利,發展權利,人格受重權利,等等。
第三,人是考量一切問題的主體。人是現實世界的中心,是處理和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出發點和最后歸宿點,是衡量一切事物、現象和人的行為的好壞、善惡、美丑的最高標準和根本尺度。人既然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自覺能動性的物質主體和價值主體,于是人就成為考量一切問題的主體,也就成為認識、思考和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出發點和最后落腳點。人就必須會自覺地站在人的立場上,用人的尺度去審視一切,包括用人的尺度去認知、去評價、去審美;同時用人的尺度去改造世界,以創造出有利于人的、能夠滿足人的一定需要的人工產品。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認識任何事物,都會力求弄明白它對人是好是壞,是美是丑,對于自己是有利還是有害;人們制作任何物品,都會力求在人們看來既好用又美觀。即使現在人們強調要保護自然環境、保持生態平衡,那也是出于為當代人以及后代人考慮,是為了使人類社會能夠可持續發展。
第四,馬克思“以人為本”具有鮮明階級性特點。馬克思在大量的論述中表明了一個觀點:沒有“超階級”的人本思想。一般地,在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的低下,私有制沒有產生,氏族部落的首領帶領他的人民與大自然進行勞動生產斗爭,并教會他們的一些必要的生存生產知識,死后為人們所敬仰歌頌。當時的以人為本是帶有樸素思想的全民為本,防止勞力受到大自然的損傷。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私有制產生,階級產生,奴隸社會開始。由于當時的生產力還是較為落后的,私有制的產生是有其進步意義的。私有制上層建筑的完善也極大的解放了當時的生產力,比如中國的周公指定的禮樂制度,古巴比倫的漢莫拉比法典等為當時的社會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而當時的以人為本是以奴隸主為本,從事勞作的奴隸只是奴隸主的財產。之后的封建農業社會,奴隸得到的人身自由的解放轉變為農民,奴隸主轉變為地主。為了緩和階級矛盾,作為統治階級的地主階級也接受的“民貴君輕”的思想并提出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但是總體來看當時的以人為本是以地主為本。之后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資本主義社會代替了封建農業社會,資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原始資本主義之后,同樣地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在本國之內實行工人福利制度,但從全球范圍來看這時的以人為本是以資本家為本。隨著階級斗爭形勢的發展,作為共產主義過渡階段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社會出現,工人作為國家的真正主人掌管全部國家機器。這時的以人為本是以工農群眾為本,同時適當地照顧本國資本家的利益。無產階級(產業工人、產業農民)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自己是革命的內在邏輯也是歷史前進的內在邏輯。無產階級通過自身的努力工作實現共產主義,打破了階級文明史的歷史局限。到那時,階級消失人得到徹底的解放實現人全面的發展。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主體,最終實現以每一個人為本的以人為本。
二、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地位思想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
第一,毛澤東同志批判性的繼承了我國傳統的“民本”思想,為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最高且唯一的宗旨,形成了有鮮明階級立場的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思想。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指導底層勞動人民團結一致奪回自身被壓迫者剝奪了的利益。因此,毛澤東指出“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并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謀求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徹底解放,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為之奮斗的總目標,所以共產黨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自覺做到,個人利益服從于群眾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毛澤東明確指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共產黨自身不能有任何的私利,它只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
毛澤東指出“共產黨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從這里看出,一切工作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一切工作都是為人民謀福利,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毛澤東提出的一種具有鮮明階級性的“以人為本”的新型的利益價值觀。要關注老百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利益問題。人民群眾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是一個辯證有機的整體,經濟利益、政治利益與文化利益相互包含,互為作用形成有機體,在這個有機體中分別是基礎、核心和“催化劑”。
政治利益方面,首先,毛澤東認為人民必須掌握權力,歷史唯物主義確認人民是國家權力的主體;其次,毛澤東認為人民是監督的主體。經濟利益方面,首先,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以及建國后制定了一系列利民經濟政策,建立人民公社制,作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社會福利制度的基礎;其次,發表《論十大關系》,高瞻遠矚首次提出要統籌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利益。公有制體制下,個人利益可以較好地服從于國家與集體的利益。文化利益方面,毛澤東堅持以無產階級為本的價值取向,他提出,文化要“為人民服務”,具體來說就是要面向工農兵群體。
第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同志雖然未明確提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思想,但“人民主體地位”在鄧小平理論中居于核心地位,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關于人民利益實現問題。實現人民利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我們黨和政府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撥亂反正”后鄧小平明確指出,要搞社會主義建設就要首先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得到時效性滿足,再逐步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我們一定要根據現有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他在策劃方針、政策時,總是把逐年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放在優先的地位。他指出:“一定要使人民得到實惠,得到看得見的物質利益,從切身經驗中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值得愛。”鄧小平明確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從“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出發,實施物質激勵原則式的經濟改革。1992年的南巡講話又明確提出“市場經濟”也是開啟社會主義發展的一把鑰匙。
其次,關于人民利益實現途徑問題。從生產關系角度來看,要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成果為全體人民所享有,根本途徑就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一方面,在堅持公有制方面,鄧小平把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另方面,在堅持按勞分配方面,鄧小平也指出:“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我國生產力發展起來了,也不會兩極分化。”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允許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存在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最后,關于人民利益實現的歸宿問題。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的是走了邪路了。”這清楚表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更不是社會主義。所以,走共同富裕之路,這是實現以人為本的價值目標,也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所必經的階段。人民的立場、人民的利益是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根本。
第三,新舊世紀交替之時江澤民同志提出:“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這段話包含了江澤民同志對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思想的新發展,主要是:
首先,適應社會發展規律,在新時期堅持人民群眾歷史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在社會的矛盾運動中,在我黨執政的道路上,不斷開辟前進,是我黨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當今世界,生產力飛速發展。伴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完善,江澤民指出:“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新的社會階層已經形成,團結他們,鼓勵他們的創新精神,融合到我黨的建設中,樹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并保護其合法權益。
其次,堅持共產主義輝煌理想與實現人民的經濟利益的辯證統一。江澤民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就是說,在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的前提下,要緊緊依靠當前的實踐情況,實現最高綱領與“現實綱領”的辯證統一。既不能用共產主義社會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狀態來“苛求”、衡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社會中人的發展狀況;也不能不思進取,放棄人類全面發展自身的理想追求,要根據現實的情況積極工作創造有利條件使美好的愿景逐步實現。
最后,堅持“三個創新”。第一是要堅持科技創新,二戰結束后,計算機、信息、原子能、電子、航天、航空、生物等方面應用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了,人們開始運用更加科學更加高效的管理法則來認識社會、管理社會。江澤民指出:“我們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維護和平,實現最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第二是要堅持理論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體制的完善,政治民主的發展,“三農”問題的解決。這些現實難題的處理需要新的理論作為指導。江澤民明確強調:“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思想認識也應不斷前進,應勇于和善于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創新”;第三是要堅持制度創新,要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強政治體制改革,在黨的領導下健全民主政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
第四,胡錦濤同志在2004年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對“以人為本”作了深刻的闡述:“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新時期胡錦濤的人民主體地位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內涵,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發展為了人民。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內涵是“以人為本”,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就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事業的進程。發展為了人民大眾,民生問題是核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公平正義,切實在人民群眾的住房、醫療、教育、就業、食品安全等問題上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實現人民民主專政下經濟權利、政治權利與文化權利,讓人民逐步過上的真正意義上的小康生活。這既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最直接的體現,也是發展的本質要求。
其次,發展依靠人民。人民群眾持有歷史發展前進的鑰匙,懂得革命改革的內在邏輯,所以是歷史的主體與歷史前進的執行因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這個因素越發凸顯。強調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就必須要重視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其中最寶貴的資源就是人力資源,人力資源含有充分的人才因素,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以人為本的發展的本質內涵是依靠絕大多數的工農群眾,堅持領導干部與人民群眾相結合,堅持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相結合,調動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性,依靠全國各族人民推動發展。
再次,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作為無產階級執政黨,國家的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體現了其內在的本質屬性,是應有之義。一方面用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質量上;另一方面用在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上。切實使人民群眾在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權益上得到充分的保障。另外,由于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與劇烈的社會階層分化,也需要統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利益。
從次,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胡錦濤指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也就是揭示了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是21世紀頭二十年發展機遇期的社會形態。是最高綱領下的“現實綱領”,積極做好頭二十年“以人為本”的發展,其必然的結果就是人全面的發展。
最后,由人民檢驗發展效果。“真正促發展的各項工作都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就是在檢驗發展的標準上,應該解決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長期片面的理解而導致的誤讀,糾正長期只關注經濟指標的完成,GDP的增長上的行為。而是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健康水平,精神面貌的提升程度;社會生活的秩序性,文化生活的一元多樣性,人與自然的和諧性的實現程度作為衡量發展的最高標準。
第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無論是“四個全面”、“五位一體”還是實現中國夢,其中包含了諸多關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重要論述。簡要概括有三:
首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十八屆一中全會結束,習近平在會見中外記者時說:“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在這份講話中,“人民”一詞出現了17次,充滿了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和立志為人民群眾好好服務的決心。這樣真摯的情感與堅定的決心奠定了人民群眾在他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決定了他能站在人民立場、從人民利益和意愿出發理解國家權力歸屬。具體來說:一是依靠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來惠及人民。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凝聚共識,以“鄉村振興”戰略為依托,決不讓一個貧困地區,一個少數民族兄弟掉隊。在義務教育、養老保險、公共衛生、基本醫療等方面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改善人民生活、保障人民權益。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讓人民擁有更多獲得感。習近平提出了改革的三條標準:“對黨和人民事業有利的,對最廣大人民有利的,對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有利的,該改的就要堅定不移改。”只有堅持這三條原則,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才不至于功虧一簣,才能守住初心,方得始終。三是做好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保障人民政治權利。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必須保障人民一切權利,這其中的根本是人民參與國家機器管理的權利,即人民的政治權利,這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內容。四是社會主義文藝創作導向必須以人民為中心。這是最基本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只有這樣文藝才不會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迷失沉淪。
其次,堅持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群眾路線與群眾觀點是我黨政治工作的“生命線”,在我黨革命、建設以及改革實踐中一以貫之,始終不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借鑒“延安整風”的精神與措施,針對一些黨員干部在工作中出現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提出了“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指導思想,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執政能力建設和為人民群眾服務本領方面的具體整改措施。
最后,實現辯證共享的“中國夢”。上任伊始,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后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夢”,他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習近平明確闡釋了中國夢的人民性,他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進一步表達了中國夢的內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中國夢,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在“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中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這是堅持人民主體性的具體表現。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北京:人民日報,2018-05-05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8-119.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95.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32.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2.
[6] 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7]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8]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9]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8.
[10] 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3.
[11]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
[12]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2.
[13]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14]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161.
[15] 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14.
[16]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179.
[17] 江澤民.論科學技術[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146.
[18]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166.
[19] 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4-4-5.
[20] 胡錦濤在“三個代表”研討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3-7-2.
[21] 胡錦濤在“三個代表”研討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3-7-2
[22] 習近平.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時講話[J].北京:人民論壇,2012.
[23] 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53.
[2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25]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北京:人民日報,2013-03-18.
[26] 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N].北京:人民日報,2013-03-24.
作者簡介:楊思倫(1985.03- ),男,哈尼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碩士研究生,中共紅河州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