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實證主義的發展進程中,迪爾凱姆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本研究基于《社會學方法的準則》這部著作,闡述了迪爾凱姆實證主義方法論的研究對象、研究準則,以期對教育研究有所啟示與借鑒。
關鍵詞:實證主義;事實;共變法
迪爾凱姆是社會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他的實證主義方法論對社會學研究具有奠基性意義。迪爾凱姆強調事實的重要性,追求科學研究的客觀性,要求探究事物本身的面目,這種實證的研究精神對教育研究存在重要的借鑒與啟示價值。
一、迪爾凱姆實證主義的研究對象
(一)研究對象的確立
“社會學家的第一步工作就是界說他所研究的事物,以使自己和他人知道他在研究什么”。明了研究對象,是探討迪爾凱姆實證主義思想和內容的首要工作。他認為社會學研究的對象是社會事實。那么,迪爾凱姆認為什么是社會事實呢?
首先,他指出人們對“社會事實”這一術語存在誤解。他澄清到,并非社會內部發生的代表社會利益的所有現象都是社會事實。否則“社會學就沒有自己固定的研究對象了”。社會學同其他所有學科一樣,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現象群。
迪爾凱姆劃分了三種社會事實:第一,結晶化形式的社會事實,出現在有確定組織的地方的社會事實,如法律、道德、教義、金融制度等;第二,非結晶化形式的社會事實,即來自外部世界的社會潮流;第三,解剖學或生態學范疇的社會事實,如,社會的基本構成要素的數量與性質及其結合方式、融合程度、地區分布等。所有這些社會事實的性質具有內在一致性。這三種社會事實都具有客觀屬性,由個人必須服從的具有強制力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感覺方式構成,對個人具有強大約束力。
(二)研究對象的特點
對事物特征的分析是準確判斷某一事物是否是社會事實的關鍵依據和標準。迪爾凱姆認為社會事實有三個特征:
外在性或客觀性。它存在于個人意識之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的大部分觀念和意向都來自于外界,而并非人們自發形成的。如,語言、風俗習慣、道德規范等社會事實,雖然可以通過社會化過程被個人內化,但卻是個人一出生就必須面對的客觀存在。
強制性。作為社會事實的行為方式或思想觀念不僅是外在于個人的,而且“有一種必須服從的,帶有強制性的力量,它們憑著這種力量強加于個人,而不管個人是否愿意接受”。強制性描述的是環境與人們行為之間的關系及其對人的社會化的影響。
集體性。一種現象之所以是普遍的,首先是因為它是集體的,普遍性來自集體性,集體性是普遍性的條件。在迪爾凱姆看來,構成社會現象的是集體的信仰、傾向和習俗等。集體的信仰等建立在整體社會生活上的現象,才能夠使人們產生同樣的思想和行動,才屬于具有普遍性的社會現象。
對社會事實概念及其特征的分析,為我們探索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基本準則與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礎。
二、實證主義的基本準則
(一)觀察社會事實的準則
迪爾凱姆指出,社會事實具有物的一切特性,應當把社會事實作為物來考察,這是觀察社會事實的最基本準則。這一準則,主要是強調社會事實的客觀性特質。他認為將社會事實作為物來研究,“只需要確認社會現象是社會學家唯一的實物論據就夠了”。這一準則除了強調社會事實的客觀性,也出于方法論層面上的考慮。“我們應使社會現象與在頭腦中把它們表現出來的主體分開,而對社會現象本身進行考察”,要將它作為外在的物從外部來研究。迪爾凱姆提出三條亞準則來對此作了補充說明:第一,擺脫一切預斷。社會學家在確定研究對象和論證的過程中,都必須禁止“概念的制造”。這條準則完全是消極的,它只強調事實和擺脫預斷觀念的束縛,而對如何抓住事實作客觀的研究這個問題,并沒有予以說明。第二,根據其共同的外在特質對社會事實進行分類。這種特質指的是事物具有的群體性的和結構性的特質,是觀察社會事實的一條重要原則與方法。由于感覺的主觀性可能影響社會學研究,因此迪爾凱姆強調觀察材料的客觀性,避免個人主觀意志的影響。
如果能恰當運用這些準則,就可以對我們所要研究的社會現象有深入的了解,這是解釋和求證社會現象的基礎。
(二)解釋社會事實的準則
解釋社會事實應遵循以下準則:
第一,解釋一種社會現象,必須分別研究它的原因和功能。應該首先研究社會現象產生的原因,然后再對其功能進行分析研究。這種次序安排是比較符合邏輯的,對原因的分析,有助于對功能的探究,因果的聯系是具有互補性的。結果建立在原因基礎上,結果同時也需要原因。迪爾凱姆對因果和功能的分析,體現了他的協調互補以及社會整合的思想。
第二,用一種社會事實來解釋另一種社會事實。必須從社會現象本身的性質中去尋求對社會生活的解釋。
第三,到社會內部環境的構成中,包括事物和人,去尋找社會過程的最初起源。事物即以往社會活動的產物,如法律、風俗等。這些事物可以顯示社會進化的速度和方向。人體現為兩種性質,一是社會團結的規模,即社會容量;一是群體的集合程度,即社會密度。社會容量和社會密度的擴展可以使社會生活的強度增加,因此,它們是深刻改變社會存在的基本條件。
迪爾凱姆關于觀察和解釋社會事實的準則,基本原則就是堅持客觀中立性,這是他整個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根本依據和判斷標準。
(三)求證社會事實的準則
若僅僅對事實進行解釋,其說服力度還是不夠的,需要對這種解釋進行求證。因此,迪爾凱姆提出了求證社會事實的關鍵準則——同樣的結果總是有同樣的原因。迪爾凱姆在這里所說的原因與結果,都是在社會現象或社會事實的本質層面說的。他認為,因果關系只要是可理解的,那么它們就是確定的。“如果它是來自事物的本性的關系,則同一結果只能是一個原因的產物。因為這種關系只能表現一種本性”。某一現象或事實產生的眾多的表面的原因,實質上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正是這一本質上的共同的前提,才產生了同樣的結果。這其實是迪爾凱姆實證主義方法論中比較方法的基礎。
三、實證主義操作方法
迪爾凱姆在《社會學方法的準則》中著重論證的對教育學研究具有直接借鑒意義的方法,主要是比較法中的共變法。
迪爾凱姆認為,要證明一個現象是另一個現象的原因,必須要用比較的方法。具體來說,就是比較兩個現象“同時出現或同時消失的情況,考察它們在不同環境下結合時表現出來的變化是否證明它們是相互依存的”。那么這種比較法在什么情況之下才可以使用?在迪爾凱姆看來,如果我們能夠支配某種事實,則按照嚴密的實驗方法進行考察與研究;相反,當某種事實不能為我們所支配時,就需要采用間接實驗或者比較方法了。按照這個邏輯,迪爾凱姆定義的具有客觀性和強制性的社會事實,在社會學范疇內是審核用比較法分析的。
然而并非所有的比較方法都具有同樣的證明力。迪爾凱姆認為共變法是最適合社會學研究的。共變法是對社會事實作出分類以確定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共變程度,它實質上是一種實驗法,通過控制其他變量來突顯出兩個變量之間的共變關系,從而找出因果規律,進行解釋。當然,社會學研究可以采用多種比較方式,在確立基本方法論的同時,又給研究者的實際操作留有靈活應變的余地與空間。
四、對教育研究的啟示
社會事實不僅是迪爾凱姆實證主義的研究對象,也是其方法論體系中的核心概念。他的事實論對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首先,對“事實”的強調啟示我們要研究事物的本來面目,只有科學的實踐才能產生科學的理念與思想。教育研究要拋棄一切主觀臆斷,選擇具有客觀性的材料進行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要基于事實、聯系實際進行調查,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透過教育問題表象探究其背后的核心本質。其次,對整體性的強調啟示教育研究,應該將教育置于整個社會系統中,將教育作為社會這個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進行研究,研究教育現象和問題時,要考慮社會系統中的其他因素對教育的影響。再次,現有的教育研究成果,大多數屬抽象思辨性質,實證研究相對較少。迪爾凱姆對事實的強調能夠啟示教育研究進行深入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來論證觀點。理論的提升是建基于還原事實的基礎之上的。最后,迪爾凱姆推崇的共變法也可應用于教育研究。教育是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變化的,教育研究應堅持時代性與發展性原則,始終保持教育研究的前沿性;在堅守教育研究本土化情懷的前提下,開放思想,拓寬視野,注意教育研究的國際動向,不斷為教育研究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教育研究者要善于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體驗中發現教育研究的問題,主動走進教育現實,將個人在教育領域的興趣點轉變成具有研究價值的研究問題;同時要學習教育知識、方法與技能,提高與強化研究能力,成為兼具高素質和高水平的教育研究者。
五、結語
作為一種方法論,迪爾凱姆的實證主義對教育研究意義重大,我們應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它。正如迪爾凱姆本人所言,研究的準則會隨著社會實踐的擴大和豐富而發展,方法論也永遠只是暫定的,它要隨著科學的發展而改進。學術發展的基礎是繼承,教育研究應從迪爾凱姆的實證主義方法論中吸收其中的精華,并保持時代性。
參考文獻
[1] 方舒,方文.迪爾凱姆社會學理論綜述[J].黑河學刊, 2008(05).
[2] 郭仙草.迪爾凱姆的實證主義:社會事實[J].理論觀察, 2007(06).
作者簡介:王蘇平(1992 - ),女,陜西旬邑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