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俊楠
摘? 要:為了減少水稻農藥施用量,促進農業增產增效,保障農業生態安全,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分區治理、突出重點”為總體策略,在生產實踐中,各地水稻種植區對于病蟲害的防治,要積極采用非藥劑防控措施,基于農業、生物、生態等預防技術的基礎上,應以高效、安全、生態友好為原則,在病蟲害發生及防治的關鍵時期進行藥劑防治。
關鍵詞:水稻;優先;非藥劑;防控;防治原則
中圖分類號:S511?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I:10.11974/nyyjs.20180932030
目前,在我國各水稻產區,稻飛虱、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紋枯病發病區域比較廣,稻曲病、稻瘟病流行蔓延的可能性較大,水稻基腐病和白葉枯病在有些水稻種植區有可能偏重發生,時有發生的蟲害有薊馬、葉蟬、稻癭蚊、稻稈潛蠅等。對于上述病蟲害應該采取科學的總體防控策略,即采取預防為主的措施、進行全面綜合性防治,對于各個不同水稻種植區,采取分區治理、突出重點的策略;優先采用抗病蟲品種、生態逐步調控、生物手段治療、合理健身栽培等非化學藥劑防治技術,重點應用破口抽穗期保護等預防性植保技術,在此基礎上,配合應用高效、環保藥劑防治技術,從而促進水稻病蟲害的可持續、安全、生態、高效防治,提高我國水稻品質及產量。
1? ? ?非藥劑防控技術
1.1? ? ?選擇抗、耐性品種
選擇對水稻葉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稻褐飛虱、稻白背飛虱等病蟲有一定抗性和耐性的品種,盡量避免栽培易感病不抗蟲的品種。
1.2? ? ?物理阻隔育秧
在水稻秧苗期,可以在育苗大棚棚裙位置或者在放風口處,使用20~40目防蟲網進行全育苗期遮擋防蟲,阻斷飛虱等害蟲進入棚內,從而阻止其傳播病毒病等病害。
1.3? ? ?農藝措施防病蟲
搞好健身栽培,在水稻整個生長期,重視各個時段肥料、水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適時曬田,控制好曬田時間,在肥料施用方面要避免重復施用或延遲施用尿素等氮肥,科學增施磷鉀肥,提高水稻抗逆性,降低病害發生幾率。化蛹期翻耕滅蟲,為了較好的降低水稻田蟲源基數,在越冬代螟蟲化蛹期,對稻田進行統一翻耕,然后灌深水浸沒稻茬,持續7~10d,能起到大量滅殺蟲源的目的。進行稻田清潔,在全國有稻飛虱終年繁殖地區,為了減少稻飛虱冬季病毒寄主,可在晚稻收獲后立即進行稻田統一翻耕,從而減少再生稻、落谷稻等稻飛虱寄主稻的生長。
1.4? ? ?生態防控技術
合理品種布局,加強對稻區的統一管理,進行水稻品種合理布局,利用水稻品種的不同遺傳背景預防稻瘟病,可避免不同品種間互相傳染蔓延。生態工程控害,香根草對稻田大螟和二化螟具有誘集作用,可在田邊種植香根草誘集螟蟲,減少稻田大螟和二化螟種群基數;還可在田埂種植顯花植物,如大豆、芝麻等,從而增加害蟲天敵蜘蛛、寄生蜂、綠盲蝽等數量,提高天敵控害能力;還可以在田埂適量保留禾本科雜草,向天敵提供過渡寄主。
1.5? ? ?稻螟赤眼蜂控害
釋放稻螟赤眼蜂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一般在螟蛾始盛期開始釋放,每代放蜂2~3次,間隔期為3~5d,1次667m2放蜂10000頭左右,均勻放置5~8個點即可。在分蘗期,放置蜂卡位置要高于植株頂部10~20cm;在穗期,蜂卡放置高度低于植株頂端5~10cm。
1.6? ? ?性信息素誘殺
采用性誘劑干擾害蟲交配,或者利用性誘劑誘集害蟲,然后滅殺,以此控制害蟲田間基數。防治時期一般在各代次二化螟始蛾期進行,最好采取統防統治,集中連片的誘殺辦法。選用干式飛蛾誘捕器和持效期2個月以上的誘芯,平均每667m2放置1個。
2? ? ?藥劑防治原則
基于農業、生物、生態等預防技術的基礎上,在病蟲害發生及防治的關鍵時期開展高效、安全的藥劑防治。
2.1? ? ?科學應用種子處理技術
通過種子處理方式預防稻瘟病和惡苗病,一般用25%氰烯菌酯或25%咪鮮胺等進行處理;通過種子處理滅殺傳毒蟲媒方式減少矮縮病和條紋葉枯病等病害發生,一般使用含有吡蟲啉成分的種子處理劑進行浸種,預防稻薊馬、稻飛虱等蟲媒;還可采用赤·吲乙·蕓苔、蕓苔素內酯等進行種子處理或苗期噴霧,培育壯秧。
2.2? ? ?大力普及帶藥移栽技術
移栽前3d,對秧苗噴施防蟲、防病藥劑,帶藥移栽,可有效預防葉瘟、螟蟲、薊馬、飛虱及其傳播的病毒病。
2.3? ? ?提倡輪替混配使用農藥
科學合理選擇適合本地的高效、生態友好型農藥,避免由于長期、單一使用同一藥劑產生抗藥性,對于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可進行合理輪替使用和混配使用。
2.4? ? ?遵守農藥使用操作規程
按照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施藥,不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臨近蠶桑養殖區域和稻魚模式、稻蟹模式等農業生態種養區域,選擇施用農藥時,必須慎重,確保稻米質量和魚蟹安全。
參考文獻
[1]柳國華.淺議綠色植保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的重要作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4(1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