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歷史性的抉擇時刻,在未來的強光面前,總會有短暫的失明;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包圍中,人們會突然失去自信除非受到外部力量的突然撞擊。
華為首席管理科學家黃衛偉講過這樣一件事:2011年,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EMBA班的一個移動課堂,來到了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管理學院。在與對方教授的交流中,學生們不無自豪地提到了中國公司中的佼佼者華為,而教授卻給了這樣一個評價:“華為不過是走在西方公司走過的路上。”
話傳到黃教授這里,他用兩個字表達了自己當時的感受:“震動”。
很快,他就把這句話轉告給了任正非。
任正非聽后也吃驚不小,當即說有機會要請這個教授到公司來,當面交流。
他們的這種震驚,其實都是源自內心深處的某種恐懼被突然擊中,這是一種懸崖勒馬般的猛醒。這個撞擊就是外來的。
類似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著意講到的一個故事:他年輕時曾有幸聽到松下幸之助的一個演講,說企業經營應該像水庫的蓄水池一樣做好貯存工作。當時很多人急于聽到成功的秘訣,大不以為然。唯稻盛和夫頓時就有一種觸電的感覺。
“走在西方公司走過的路上”,是否暗示著盛極而衰的必然規律與無能為力?即便優秀如華為也很難幸免,何況更多的公司過早就終結了生長周期。
據全國工商聯合會編寫的《我國民營企業發展報告》藍皮書調研數據,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9年,其中60%在5年內破產,85%在10年內消亡。
做企業是條不歸路,無時無刻不是命懸一線,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即便不走尋常路,也無法避免某種規律。在白酒行業異軍突起的江小白創始人陶石泉,在接受本刊采訪時用了一個生物學名詞:“遞弱代償”。它出自王東岳的《物演通論》,意即世間物種源源不斷地繁衍生息,其生存強度總是呈現遞減態勢,一代比一代弱。想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斷地尋找更多支持因素,這個支持因素就是“代償”。
公司作為人的組織也不例外。“不忘初心”就是一個巨大的自我暗示,起因就在于隨著企業發展壯大,被各種力量裹挾著前行,會漸漸力有不逮。
陶石泉對此深有感觸: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在發展過程當中,貌似是比原來強大了,實質上是你變得更弱了。你企圖在一個很大的界面上維持著與各個觸點的平衡關系,實際上是無能為力的。而這還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再往底層走,企圖重啟自我驅動力,卻似乎已經遙不可及。因為承載這種力量的組織是由不同的人構成的,即由帶有波動性、流動性、復雜性的有機體的人構成的組織。
有句描寫漂泊者的話說:“回不去的故鄉,到不了的遠方。”但是,一定有一個可以抵達的方法,畢竟企業家是一個特殊的物種。也許外在的不測更能激發他們的斗志,他們都有著與生俱來的絕處逢生的本能。當活下來由原來的最高綱領重新成為最低綱領時,任正非們已經把自己適時沉淀了下來。
2006年末,全球頂尖的市場傳播機構奧美集團,決定啟動一個重要的項目:調研中國本土的創意能力。時任大中華區調研部總監的印度人辛默受命帶領一支團隊,一邊沿著地理路線深入中國腹地調研,一邊循著時間線索追溯中國歷史尋根,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項目任務。辛默撰寫的這本名為《誰說中國沒有創意》的專著于2009年出版,書的封面赫然印著“揭示中國創意真相”的字樣。
辛默當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這是他和團隊洞察的結果。他說用美國著名黑人女歌手的一首歌曲來概括中國當下的主題再合適不過了,那就是葛羅莉亞·蓋羅的《我要活下去》。他說整個中國近代100年歷程太過艱辛,直到現在他們還要解決馬斯洛所說的人生的第一個需求層次專注于制造基本生活必需品。但是他筆鋒一轉說道:“別忘了中國還有5000年的歷史。”
“事實上,整個世界剛剛開始明白,中國這條沉睡的巨龍其實已經醒來一陣子了。它已坐了起來,正打著哈欠,揉著眼睛,而且它餓了。事實上,它餓得要命。它剛剛經歷了一場漫長的冬眠,已經準備好了奔跑著上路。它稍微有點急躁,因為它失去了太多的地盤,太需要加油了。”辛默在書中這樣描述中國當下的狀態。
這種蘇醒很快就給世界帶來了震驚。但是“有人曾經假設,在追趕發達國家的過程中,中國人已經失掉了自己的根”。辛默說這個假設錯了,生命的基因如何會這樣消失掉呢?事實上它的生命力遠比我們想象的頑強。你看到的只是中國的20年、50年,但是中國還有5000年的歷史。
很多人發現,美國大片都是創作未來,中國大片都是再現過去。但是誰又能說哪個對未來更有企圖呢?
原來創新的終極源頭,和生命之河的開端呼應。只有重塑文化自信,敢于和未來碰撞,百業重振才真正找到路徑。
其實我們很容易就發現,90后、00后和5000年文明毫無違和感,在他們的各種娛樂活動中,充滿了歷史的烙印。以終為始,新的生命和生命之初本來就不應該有隔閡。中國第一部獲得雨果獎的科幻小說《三體》中,貫穿三體文明的那個虛擬游戲正是在5000年波詭云譎的歷史風云中演繹。
品牌,是一代專業消費者對中國制造最大的期待。這是新一波“活下來”的真諦。一邊喚醒,一邊探索;一邊總結,一邊創新。這就是營銷當下的命題。
任正非說過,華為不存在轉型,而是一直在自我革新、進步。更多的各行各業的優秀實踐者,正養精蓄銳,他們并不掩飾內心的恐懼,不忌諱討論曾經走過的彎路。但他們時刻準備著,以自帶創新基因的原力為艦,以4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舷,懷著商業成功的夢想,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