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非
摘? 要:羊肚菌在本質上構成了可食藥兼用的珍稀菌類,此類特殊的菌種直接關系到土壤酶是否具備應有的活性。因此在優化栽培羊肚菌的相關實踐中,應當全面探求土壤酶活性與栽培技術二者的內在聯系以及具體栽培技術。
關鍵詞:羊肚菌;栽培技術;土壤酶;影響
中圖分類號:S154.2?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I:10.11974/nyyjs.20180932048
羊肚菌從外在形態來看很類似盤菌,其自身具備圓形或者不規則的網狀褶皺形態,同時具備顯著的藥用與食用價值。如果能夠全面明確土壤酶活性與栽培方式之間的聯系,則有助于顯著提升羊肚菌的整體產能,確保羊肚菌能夠體現其鮮美味道與入藥價值。
1? ? ?栽培技術的具體優化
羊肚菌本身具備優良的入藥價值以及營養價值,此外針對此類食用菌已經致力于長期人工栽培研究。在栽培羊肚菌時,積極開展羊肚菌繁殖方式的研究,逐步揭示羊肚菌人工栽培遺傳機理,十分必要。在人工栽培過程中,個別以新鮮的粉碎后羊肚菌作為菌種,大多運用培養菌絲的方式,或者菌絲扭結成菌核來作為菌種。然而不應當忽視,如果單純運用仿生栽培的舉措,忽略貧瘠環境脅迫或者逆環境刺激與氣候、土壤因素、生活史相應階段的關系,那么羊肚菌人工栽培產量將很難重復,并且表現為偏低的生物轉化率,甚至嚴重損毀了土壤生態平衡。
近些年來,大田栽培羊肚菌的技術正在受到更多關注。大田栽培具備相對較優的穩定性以及重現性,其中涉及到菌種選擇、覆膜技術以及水分管理等各項要素。在實施播種以前,對于遮陽棚或者遮陽網應當妥善進行搭建,確保其能夠符合保濕、保溫以及遮光等性能。
在播種環節具體完成以后,應當進行后續的覆膜操作,根據不同情況可以選擇黑膜或者白膜覆蓋,在某些情況下,對于覆膜操作可以將其調整至營養袋,放置完畢以后。通過運用上述舉措,現有的土壤溫濕度就能有序予以保持,進而整體上保持菌絲的生長環境。在出菇過程中,應當清除過多雜草以及蔬菜、樹葉等覆蓋物,避免子實體出現蟲蛀或者腐爛等不良狀態。
2? ? ?土壤酶活性受到羊肚菌栽培帶來的影響
土壤酶作為土壤生態系統組分之一,是土壤中有機代謝動力,具有加速土壤生化反應速率的功能,直接參與并加速土壤有機質的分解,所以土壤酶活性能夠反應土壤生態環境的變化。從當前的現狀來看,大田栽培羊肚菌涉及到多種多樣的栽培方式。實質上,土壤酶活性會受到羊肚菌菌絲生長給其帶來的某些特定影響,針對羊肚菌大田栽培過程,研究羊肚菌菌絲生長過程中相應土壤酶活性動態變化及變化規律,進而從全方位視角來著眼優化現有的栽培技術,并且篩選適當菌種,突出價值。因此為了探明土壤酶活性由于栽植羊肚菌而遭受的各類影響,應當密切關注土壤在當前階段的蔗糖酶、土壤中元素、纖維素酶、過氧化氫酶以及淀粉酶等各類指標,運用動態視角來測定上述各項數值與土壤生物、土壤理化性質、土壤環境條件的動態關系。
由于栽培羊肚菌而改變土壤酶原有的活性應當包含如下影響。
為了加快菌絲生長并且保持其應有的旺盛活力,應當因地制宜選擇與羊肚菌株相適應的栽培條件。具體而言,對于菌絲生長的不同階段應當控制好不同的含水量,適宜的培養溫度以及pH7.0~8.0的土壤酸堿度,大田栽培羊肚菌則以棕黃土或者水稻土為最優的選擇。在進行栽培時,應當控制在0.3kg/m2的用種量以及3個/m2以上的補充營養菌袋,并對其施行2個月的覆膜處理。與此同時,多數時間限制于30%以內的土壤含水比例,將會擁有較高的實體產量。
對于施行大田栽培的出菇羊肚菌而言,如果能夠適度延長整體上的栽培時間,那么與之有關的土壤纖維素酶、淀粉酶、過氧化氫酶以及其他物質都將會表現為特定的波動狀態。如果延長了栽培時間,則纖維素酶與蔗糖酶反而將會減低其原有的活性。至于過氧化氫酶以及淀粉酶,上述二者呈現反向的波動趨勢。在大田栽培下種以前,某些土壤即便表現為偏低的特種酶活性,然而其并非必然影響到后期的菌株栽培。
對適用于大田栽培的措施,某些羊肚菌菌絲在未出菇的狀態下就已遭受損壞,那么將會表現為特有的酶活性改變趨勢。通常來講,對于大田栽培需要密切關注其中涉及到的有機質總量、土壤酶活性、速效鉀投入量以及其他相關指標。在必要時,可以選擇輪作方式來栽培羊肚菌。同時,優化栽培技術還需完成合理施肥,對于均衡性的土壤肥力進行有效保障。
3? ? ?結語
經過全面分析可知,技術人員在栽培羊肚菌時,是否能夠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優良栽培技術,較大程度上受土壤酶自身表現出的活性特征直接影響。截至目前,栽培羊肚菌的各項有關技術都獲得了突顯的優化與改進,但從整體面上來看,仍然欠缺完善性。因此在未來栽培實踐中,對于栽培羊肚菌涉及到的土壤酶相關影響仍需著手進行深入探究,確保其能夠服務于羊肚菌栽培生物產量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彭衛紅,唐杰,何曉蘭,等.四川羊肚菌人工栽培的現狀分析.食藥用菌,2016,24(3):14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