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成剛
摘? 要:“燕麥”是莜麥的同義詞。莜麥,谷類作物,被稱為莜麥,我國本土燕麥品種。燕麥全身都是寶。其農作物的經濟屬性近些年越來越被開發出來。可以作為糧食,可以作為飼草支持畜牧養殖業,甚至近些年開發出來其獨特的醫用營養保健屬性。燕麥具有多種天然的營養功能,是谷類作物中最有營養的作物之一,被稱為“九糧”。本文綜述了燕麥的各種功能,論述了青海地區燕麥種植生產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市場價值,燕麥生產在青海農業經濟和生態建設中的作用。
關鍵詞:燕麥生產;農業經濟建設;生態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6.1?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I:10.11974/nyyjs.20180932139
1? ? ?燕麥在青海地區的種植生產現狀
燕麥是一種禾本科的草本植物,其習性喜涼并且耐寒,而且對貧瘠土壤有較強的適應性。青海省大部分地域海拔高、氣候涼,無霜期比較短,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是燕麥天然的生長地,加上其在青海地區種植歷史悠久,是青海主要農業作物之一。其廣泛的分布于海南地區、黃南地區、以及海北海南等地區。目前青海地區主要推廣和應用的品種有加燕2號、林納、白燕7號、青引1號、青海444等。
2? ? ?燕麥的一些主要作用
2.1? ? ?燕麥是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
燕麥所產的谷粒可供作為糧食食用,在我國的日常食用的糧食中以燕麥的營養價值最高。尤其是北方地區常常能見到家庭中用燕麥煮粥,燕麥粥絕對是北方家庭常做的一種粥食,同時燕麥也可以搭配牛奶等做成混合食品,比如燕麥餅等,同是可以釀甜酒飲用,以及做燕麥飲品。一些蛋糕房也常用燕麥粉制作蛋糕,并且其所產的燕麥麩可以單獨食用,如熬制燕餅、蛋糕和面包里,也可以和其他食物一起食用。最近些年,燕麥包野菜的“菜角”,燕麥炒熟加糖或加鹽的“炒面”以及和土豆泥一起做成“圪蛋子”,作為禮物給親友贈送的非常多。
2.2? ? ?燕麥在青海畜牧產業中的重要性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對肉類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以牛羊肉為例,近些年消費量都在遞增。青海省是我國主要的牧區之一,是我國畜產品基地之一。面對不斷增加的養殖需求,自然所賜的草地顯然不足以支撐如此龐大的牲畜,草場的承載力不斷被突破,常常造成草地過度使用而沙化嚴重。燕麥是一種理想的牲畜草料飼料作物,其秸稈多汁,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物,對牛羊等牲畜的生長非常有益。是一種非常理想的飼草。期蛋白的含量比普通草地的要高很多。粗纖維的含量比玉米秸稈,小麥秸稈等的含量要低。燕麥籽粒對牲畜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飼料物,其對于體弱畜能起到增加營養的作用。大力推廣燕麥產業有利于增加青海地區的飼草產量,滿足新增牛羊養殖的需要,從而提高養殖力,推動青海的養殖產業積極快速的發展。
2.3? ? ?燕麥的生態價值
隨著養殖場的不斷擴大,草地承載力面臨巨大壓力,近些年,青海省草地荒漠化草地退化是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在改善當地環境應當選取哪一種作物既能起到經濟作用又能對改善生態環境有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近些年隨著不斷的深入探索發現燕麥就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擇。退耕還草工作必須要種植抗逆性好、適應性強的優良草種,才能有效地滿足生態環境建設需要,恰恰燕麥滿足了這種要求。
燕麥具有耐瘠、耐寒、耐旱等優點,在解決青海省生態環境問題的時候,能夠作為退耕還林還草的過渡作物。在青海省但凡是能夠種植青稞的地方基本上都能夠種植燕麥。如燕麥的生育期比較短,在種植時可以將該作物作為飼料或則是青飼料種植。
3? ? ?燕麥農業經濟生產及其生態保護屬性的發展
為促進裸燕麥產業在青海省的發展,一些有限公司邀請有關專家對青海省的裸燕麥燕麥品種的生長,栽培技術 進行指導。有機燕麥種植區,引進先進技術,加強產品的研究和開發,青海的燕麥產業的建設和相關產業,在燕麥材料廠家提供國際標準的同時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推動青海地方經濟的發展[1]。
現代燕麥育種技術的應用和大量優質高產燕麥品種的培育,為整個燕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我國的內蒙古農業大學研究院,在山西高山植物研究所、河北農業科學院的張家口研究院,青海大學培養了一大批適合灌溉,干燥,寒冷地區的生態適應性不同品種裸燕麥,燕麥,不僅實現了產量高、質量好,并實施特殊干草,即通用、飼料、食品加工、飼料安全脂肪型等,并且通過種植高質量的燕麥能夠盡可能的體現其生態價值作用。
4? ? ?結語
燕麥種植以及其生產對于青海省的農業經濟和生態建設發展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積極種植開發燕麥的同時,青海省居民要結合當地的實際種植情況,政府扶持采取規模化的種植方式,使燕麥的生態屬性能更好的被運用,使青海省的經濟和生態建設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發揮燕麥生產的多種作用。
參考文獻
[1]馮俊.開發燕麥產品的思路和建議[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0
(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