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京
摘? 要:濕地是自然原生態環境下保持生態系統平衡的生態系統網絡。濕地公園是在一定的區域內對原有的原生態濕地進行重建,本文指出了城市濕地公園目前存在的困境,反思了城市濕地公園的分散設計。從生態網絡系統的連通性、開放性、多樣性和可持續性的角度對城市濕地公園進行規劃和管理,有效實現城市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網絡;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6.5?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I:10.11974/nyyjs.20180932199
1? ? ?濕地與城市濕地公園
城市濕地公園以優良的景觀資源和好的環境為載體,既能滿足生態保護功能也能滿足人們的生活娛樂,是一種新型的公司形式。城市濕地公園與其它公園的區別在于它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保護濕地及其周邊地方的生態環境,濕地公園和城市都是相互挨著,地質性隔離導致了濕地功能的孤立,使其自我修復功能也降低,實際上,濕地公園受城市文化活動影響較大,使其自我修復功能隨之降低。
2? ? ?城市濕地公園的生存困境
河流、湖泊、森林等諸多生態因素形成現有的城市濕地公園保護區,這些因素由多個部門分開管理,由于集中管理濕地,就有可能造成一塊濕地上面出現多種管轄和管理標準,所以行之有效地管理系統是建立保護機制的基礎。要想有效全面的對濕地實行健康管理,必須對損害濕地公園的責任人進行追責。土地和公園的經濟效益在很短的時間里面就能看到效果,而城市濕地生態效益的出現需要長時間維護。因此,林業部門努力全面推進濕地公園內的環境保護工作的同時,也需要賦予濕地公園管轄權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有必要明確界定跨區管理的責任和義務。
3? ? ?城市濕地公園的多種特性
3.1? ? ?連接性
生態網絡是一個互通有無的環境載體,其所覆蓋的每個城區都屬于生態網絡的區域。因此,每個區域都應該連接在一起,由同一個網絡來控制,而不管其具體的功能有什么不同。其中,不同屬性的節點因素應該是性質和功能不同的綠色空間。濕地公園也應納入其中,并與其它類型的綠地相結合,形成線性有機生態網絡。
3.2? ? ?多元性
處于生態網絡核心地位的區域都是具有各自的特點,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多樣性的特征要求生態網絡所包含的形式和內容要根據每個城市不同的情況來確定。而核心區域的評定需要通過對環境的評估,緩沖區的建設要立足于核心區域的功能的實現,同樣,作為天然的核心保護區,比如交通道路、濕地海岸等都可以作為生態走廊,并且可以將其聯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其功能的實現既可以滿足城市居民的休閑,又可以作為動物的遷徙路線。
3.3? ? ?可持續性
生態網絡在規劃中應以城市初步提供的自然資源為核心資源,盡可能建立現有的生態走廊作為天然的連接通道(如江河湖海、山川大地)。另外,新的生態廊道和核心區域的發展必須要保證整個生態網絡的生態平衡。
4? ? ?生態網絡下的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策略
濕地公園在統一規劃和管理的生態網絡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最大的功能。作為生態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核心區濕地生態質量需要優化,生態廊道連接和緩沖區建設合理。由于生態網絡的開放性,濕地公園也對生態網絡開放。在這個新視角內,該地區的其它核心區域和元素重新審視了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并提出了可有效保護濕地公園自然環境的新管理理念。
目前,大多數城市供排水工程的降雨量和降水量非常有限。不能及時清除所有的雨水,而且一些管道的老化和匯合設計不合理導致雨水和污無法分流。在理想的情況下,這些排除性的“過度”降雨,是濕地非常重要的資源。濕地的維護需要足夠的雨水;濕地具有很強的吸收雨水的能力。
生態網絡中的雨水儲存基礎設施是排水系統,雨水花園系統和水源處理區。在設計中應該平衡每個因素。將生態走廊的路改為透水瀝青或透水磚,在路面下鋪設一個不飽和密度的砂巖,在路的底部安裝排水層。這將允許雨水通過排水層并在過濾后進入排水管;在濕地地區,明渠設計為排水口,在出口處種植生物過濾性能較強的植物,防止垃圾污染水質劣化進入濕地。在出口處設置一個洼地和一個雨水池,其余通過雨水池凈化干凈的水進入濕地水域。在天氣干燥,沒有水流從出口流出,濕地中的水將溢出來維持雨水花園的生存;在濕地周圍建立濕地水源處理區,主要負責收集雨水。這樣,生態網絡將與濕地公園本身結合為一體的雨洪調控基礎設施,這將大大緩解城市防洪的壓力。
5? ? ?結語
濕地公園在城市濕地系統的景觀設計,實現了資源型城市土地更新,在保護或恢復濕地生態功能的前提下,使景觀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兼顧美學與生態良好的結合,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服務功能。在分析城市濕地公園總體情況,不同的功能區各有特色,在規劃設計原則的基礎上,要保持濕地公園特色和系統的完整性。
參考文獻
[1]郜國玉.河南省生態功能區劃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