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逸峰
摘? 要:目前,我國部分地區根據當地農業特點,已提出建設新型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的規劃。某些地區開展了農業專業化氣象服務,建立了3層互聯互通服務網絡,形成了包括氣象服務機構,區域企業管理和地方技術顧問在內的大型生產線和生產線服務設施。
關鍵詞: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S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I:10.11974/nyyjs.20180932213
現階段,我國基層組織也在不斷加強專業人員溝通能力,增加溝通渠道,注重收入反饋。現在,氣象服務不再僅僅是氣象信息的實時發布,更是針對未來天氣變化所采取的生產指導方針,將實際農業生產變得更加科學化,專業化,同時具備針對性,使得服務效果更加有效明顯。
1? ? ?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思考
1.1? ? ?農業氣象服務意義
目前我國農業具有區域性和多樣化的特點。設置農業氣象服務的出發點是為了提高氣象服務的敏感性和針對性以及農業配合功能。鑒于某些地區農業生產表征的傳統服務理念和信息滯后屬性,相關部門需進行氣象農業宣傳并促進農業專家同農戶以及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技術人員的學術交流,以便能將新型技術及時推廣到基層。三級服務網絡系統的前沿技術力量是建立在專家系統,技術管理和生產體系之上的,通過電話聯系、實地調查、論壇、信息反饋等資源,可以幫助減輕實際農業生產中的資源浪費。同時根據未來世界農業的發展趨勢,要利用各種新型技術為廣大農民打造增強型SMS服務平臺,密切關注農業專家的經驗總結,靈活合理的利用新技術。現代化農業生產要遵從氣象服務效率和農業生產要求,新形勢下氣象服務不再是單純的氣象信息咨詢暢通,它們都是基于未來氣象模型,將其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在實際生產中做出指導措施,采取更加科學專業的規模化服務,使得農業可進行高效有益的探索識別生產。
1.2? ? ?農業氣象服務現況
我國目前的農業氣象服務企業在省、市、區3級分布。省公司負責進行氣象預測,生態系統監測與評定,主要病蟲害遙感監控等,同時其還負責氣象顯現條件評定,生態與農業氣象研究,技術開發和實施,為相關部門提供氣象和環境決策服務;而在市,縣一級,暫時還沒有專業的農業氣象服務機構。目前,我國一些省份已經成立了地方農業服務分中心,服務體系與省級水平相同,同時進行直接氣象服務的縣級農業局,其服務達到一個“通用”的信息標準,基于SMS服務模式的系統搭建,使可利用客戶端和服務端較大的信息需求差距來達到信息互通的目的。城鄉農業氣象企業的氣象服務相對薄弱,性能水平不足以滿足區域農業發展的需要,用于防治氣象災害的農業氣象服務比例較低,其氣象服務生產應用率業不高,而監測數據農業服務利用率同樣不足以滿足農業氣象發展的需要
2? ? ?農業氣象服務實踐
2.1? ? ?滿足氣象服務主體
新型農業精準、密集、高效、綠色的生產決定了每個生產過程中氣象信息的適宜性,快捷性和效率性。因此,農業氣象服務的意義不僅是滿足單一農業生產的需求,還要根據種植環境和種類的不同,利用氣象條件準確預測害蟲疾病爆發標準和氣象災害產生條件,根據產品儲存交通條件和銷售的敏感性實現農業的可行性成長,在提高發展速度的同時,也要注重其有效生產潛力和防災信息服務應用的直接能力。農業氣象服務的主要構成體系是氣象觀測中心+高校和科研院所→數據中心→云計算服務機構等相關部門,將氣象、農業、林業、畜牧業等產業和水產制品、生物屬性、土壤成分等其它外部因素進行有機結合,建立合理的發展機制和栽培技術,把災害指數和“內因”與“外部因素”相關聯。因此,農業氣象服務基本是由一個跨部門,多學科,大數據處理的服務部門,為現代化農業生產提供詳細的規劃信息。氣象部門必須實現國家、省、市、縣形成普遍的具備協同作用的農業氣象服務網絡。該機制是負責進行快捷的農業氣象服務,而縣委、縣政府負責農業的技術調查,將其用于全省咨詢水平的發展。在不同地區根據實際氣象信息和農業示出信息進行服務有效實施,根據地理位置和種植作物的比較,調整相關農業體系,提高氣象觀測準確度,同時負責三維多元素氣象觀測的布局。
2.2? ? ?明確農業氣象服務模式
農業氣象部門的服務模式以取得初步成效,如冀北綠嶺核桃的人工增雨和防雹措施。在根據當地政府協調一致的領導工作下,當地氣象部門實現跨部門,多學科的有機融合,對農業氣象公司的經營和運作作出合理調整。縣級以上政府一般由多個部門協同制定了綜合信息農業發展計劃,同時實現了組織信息共享,按照當地農業發展的需要,有關部門還組成專家小組來進行專業氣象實時數據的大規模處理,與此同時,社會保障部門也大力推進政府農業氣象災害保險制度的實施。
3? ? ?總結
在我國農業發展現階段,各級政府可以利用財政補貼或貼息貸款來支持農業發展,通過建設氣象災害防治設施,可以實現農業生產和防災信息的實時同步,促進我國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蔣運志,馬新建,蔣祖林.桂林市農業氣象工作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22):3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