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
摘要:最新頒發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下簡稱“新課標”)對高中閱讀教學又有了新的指示。本文力圖厘清新課標的總體框架及核心內容。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淺談高中閱讀教學,并就中華傳統文化、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以及核心素養三個部分,進行詳細的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閱讀教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重組了語文課程資源,緊密圍繞核心素養設計了學習任務群共十八個,構建了宏大而又完整的語文課程新體系。它以語言與思維能力培養為基礎,涉及到革命傳統、現當代文化、跨媒介、文學審美、思辨精神等方方面面。結合學習及本人的研究,淺談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閱讀教學。
一、閱讀教學應高度重視中華傳統文化
我們現在閱讀教學的困境在于過分依靠西方理念,忽視或不重視本民族的優秀傳統的理論。食洋不化的現象已出現在當前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面對當前閱讀教學的困境,我們必須從本民族自身的事實出發,把握本民族的特點,用本民族的獨特方法,以平等的姿態,自由地與西方文化交流。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是民族精神的載體。而在新課標中,首次將“文化傳承與理解”設置為四大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并在課程目標中具體論述為“傳承中華文化”“理解多樣文化”和“關注、參與當代文化”。值得注意的是“中華傳承”除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外,還需繼承、弘揚革命文化。新課標共設置十八個學習任務群,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的內容始終貫串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1],足見新課標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
閱讀教學應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教師在閱讀文本的選擇上有所側重。在閱讀文本的選擇上不僅要選擇中國文化史上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一些代表作進行精讀,更要讓學生建立起文化史的概念,能用歷史和現代的觀念進行審視,勇敢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通過學習能在特定的社會文化場景中考察傳統文化經典作品,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認識作品對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關于文學經典名著,我們必須要全面辯證的看待。流傳千古的經典名著,必然連著中華民族的文學脈絡。我們通過經典名著,不僅能了解先人的觀點和思想,了解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更能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推陳出新,傳承民族精神。然而經典名著的閱讀不可脫離當時的背景,但這并不是繼續傳統閱讀教學耗時低效的“背景介紹”環節,而是秉承對歷史文化的敬畏之心,真正的走進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提倡尊重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因為沒有任何人的見識是能超越時代的。我們在肯定古圣先賢對中國、對中華文化的重要地位的同時,必須承認不存在任何人任何思想是無可挑剔的,生而為人我們必定有著某些欠缺,可一部分欠缺并不能否定文學史價值及文化價值。因此在具體授課時,教師應把握分寸,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走極端主義。既不可只做文本分析,又不可長篇大論的介紹無關的背景資料。教師應該有所取舍的介紹,文章涉及到的要講,對作者影響巨大的事件有選擇講,毫無理據的流言不要講。我們教師做的是中華文化的科普和傳承,而不是古今怪癖奇事的故事會。
選擇文本的多樣化,不僅為了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更為了多角度地建構學生自己的閱讀觀。教師應幫助學生建構學生自己的閱讀觀、建立學生自己的讀書單。在新課標中只有關于課內外讀物的建議,而沒有具體指定一本。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也只是籠統的提出“選擇中國文化史上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沒有了具體固定的文本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溫如敏先生提出教師要當“讀書的種子”。新課標十分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因此基于傳統文化的個性化閱讀必不可少。教師應因材施教,為學生開一份能典型代表中華文化的書單,然后讓學生自由挑選,最后花一部分課時師生進行閱讀交流。徹底改變教師布置固定書目,學生上交讀后感,最后師生一同將經典文章束之高閣的現狀。
閱讀教學應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教師在閱讀指導上多教授本民族的閱讀方法。比如:朱子讀書法、誦讀法、圈地批注法等。這些中國經典的閱讀方法,不僅閃耀著古人的智慧,更是我們今天解讀傳統文化的鑰匙。而在以前的閱讀指導中,往往傾向于形式的模板“套話”,既沒有一定的方法,也缺少走心的體悟,重形式而輕情感。而中華文化的神秘與美麗之處,恰恰在于內涵之美。少一些形式的關注,多一些用心的品味。簡而言之,閱讀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教授閱讀方法,而不是代替學生去閱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而這個“漁”更側重中華優秀傳統的方法。
二、閱讀教學應積極探索信息化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模式
新課標首次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設置為獨立的一個學習任務群,并指出“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在選擇性必修和選修階段不設學分,穿插在其他學習任務群中。可見跨媒介獲取信息、跨媒介閱讀文本已經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常見手段。應運而生的翻轉課堂、網絡微課等新型教學實驗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閱讀教學應積極探索信息化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模式,通過紙質文本、網絡文本、或視頻音頻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但這并不是完全拋棄傳統課堂,跨媒介閱讀只是輔助閱讀教學的一種手段,而不應該成為閱讀教學的中心。而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滲透跨媒介閱讀這一手段。比如讓學生自己搜取背景資料或者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文本,或者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加入適當的視頻音頻,與學生一起分析交流。
當今社會是信息爆炸的社會,綜合運用多種媒介有效獲取信息是每個社會人的基本生存技能。面對每天大量的信息,學生該如何選擇?哪些信息是可信的,哪些信息的虛假的謠言,學生應如何辨識?在網上充斥著大量不健康色情暴力信息或者偏激言論,作為教師、作為家長我們能做的僅僅只是不讓學生使用電腦、不讓孩子使用手機?教師和家長應該做的是:教育學生如何有效的獲取收集有用信息,教育孩子何為垃圾信息。而信息的探索與抉擇顯然需要后天的學習,而這就離不開語文閱讀的教學。因而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跨媒介的信息獲取顯得尤為重要。然而部分老教師固本自封,不能順應時代,堅持地堅守傳統教學,嚴厲抨擊跨媒介的方式應用教學,致使學生脫離時代。學生不能在信息爆炸的社會辨識信息,人云亦云,缺少信息整合與挑選的能力,沒有思辨精神。簡單來說,跨媒介閱讀既要改變因循守舊的語文教學習慣,也要打破唯技術至上的觀念,每一位教師要把握好技術和語文的關系,合理利用信息技術。
三、閱讀教學應圍繞核心素養,回歸閱讀本真
新課標重組了語文課程資源,緊密圍繞核心素養,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閱讀教學必須緊密圍繞核心素養,體現學科育人的重要價值,形成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新課標為徹底落實核心素養,將學科核心素養分為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應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多角度多層次的設計,力圖讓核心素養清晰明確并簡單可行。而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一的綜合性課程,在語文學習中使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上都能有質的提升。可以說核心素養中強調的育人價值正和語文的人文性不謀而合。通過閱讀我們可以見到不同的人生,聽到不同的故事,得到不同的思想,正是這些支撐我們重塑我們,讓我們成為完善的人。閱讀教學的目的正是如此,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的主動探索,逐步幫助學生塑造完善的人格,回歸閱讀本真。而當今閱讀教學往往忽略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關注,一味地追求“標準答案”和題海戰術。因而近年來對“真閱讀”的呼聲越來越高。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過“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而每一朵云下都有一個因閱讀而美麗的生命。
綜上所述,高中的閱讀教學應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以跨媒介閱讀為手段,以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目的,力圖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回歸閱讀的本真。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