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儀
2017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2018年則是中國內地改革開放40年。在這個巧妙的時間節點上回望,20年里,香港文化是怎樣影響內地的?本文以香港Beyond樂隊對當時內地年輕人(如今已成中年人)的影響為個案,通過分析內地Beyond粉絲對Beyond的想象與構建,結合“北進”現象對內地年輕人如何在20世紀80年代塑造自身文化認同進行探討。
九七回歸之后,在部分香港學者眼中,香港穿梭在“自大”“逞強”與“自卑”中,實際上形成了與內地抗爭的文化姿態。而其中所謂的“自大”,主要表現為“香港北進”的敘述策略。海外學者廖炳惠認為:“重歸祖國之后……香港大眾文化、電影、媒體、音樂及政經行為又相當程度已滲入內地。”這一現實無論在文化層面還是現實社會中,都充滿了向外拓展的意圖。
一、“香港北進”背景下的殖民與反殖民
從20世紀80年代末的“老鄧(鄧小平)小鄧(鄧麗君)”開始,到后來的“四大天王”,再到90年代末,伴隨著香港大學教育的興起、與海外漢學界交流的日益增多,香港在思想、文化、教育等領域逐漸釋放出強大的吸引力,對內地形成了“入侵”之勢,特別是在通俗文化方面,如流行曲、電視、電影、廣告,以至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的每一方面,在整個中國都產生了影響。昔日的“文化沙漠”在學術、思想以及人才競爭上都對內地造成很大的影響,內地演藝人士通過優秀人才計劃移居香港早已不再是新鮮事。這些年,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也經歷了極冷到極熱的冰火兩重天。一個“北進”的時代,Beyond樂隊陪伴一代內地年輕人成長。
有Beyond情結的人或許正和你聊天;可能他們擠在上下班的公交上聽著beyond的歌;也有可能在KTV里吶喊著“仍然自由自我,永遠高唱我歌,走遍千里”。對于內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而言,Beyond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并內化成為精神內核。
二、媒體景觀,越界認同
跨境媒體的影響與日俱增,它提供了人們學習其他文化、甚至學習成為世界公民(cosmopolitans)的可能性。Beyond樂隊對那些從來沒有去過香港、不了解香港歷史文化、甚至從未買過Beyond磁帶的內地年輕人而言,并不遙遠,也不空泛。閱聽人已經超越了時空、文化的差異穿越到有Beyond的維度里充分想象。而后Beyond音樂作品中所傳達的意義,通過與當下內地年輕人的機遇暗合,產生契合、共鳴。自身機遇、時代變遷與Beyond雜糅產生出一種新的文化認同。
筆者受李明璁《這里想象,那里實踐——“日劇場景之旅”與臺灣年輕人的跨文化認同》啟發。本文題中的“那里想象”中的“那里”實指孕育了Beyond的香港,或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那里”并不是一個客觀的現實存在,而只存在于閱聽人的想象之中;“這里”指的是時代變遷下的個人生活。與《這里想象,那里實踐》中臺灣年輕人在臺灣觀看日本偶像劇之后就劇集本身產生聯想與建構,進而通過跨國旅行去實踐自己想象的方式相反,Beyond的內地粉絲并沒有去跟那個存在于香港的樂隊實體較真,而是從當下的個人遭遇中跳脫出來對Beyond這個符號以及背后所背負的精神象征進行充分想象,進而獲取力量內化為現實生活的一部分,在“這里”得到實踐。
三、閱聽與再現:跳脫現實,想象Beyond
(一)這就是Beyond
Beyond樂隊成立于1983年。1985年,Beyond作為地下樂團舉行了“永遠等待”演唱會,嘗試包括藝術搖滾、后朋克新浪潮,重金屬以及華麗搖滾等風格,開始用粵語創作搖滾作品《永遠等待》《舊日的足跡》。1986年,Beyond錄制首張粵語大碟《再見理想》,而后Beyond推出EP《永遠等待》。1988年,Beyond發行第二張粵語大碟《現代舞臺》,這是Beyond批判社會現象的開始。
Beyond真正為大眾所熟知是《秘密警察》。《大地》帶有強烈東方色彩的歌詞“在那些蒼翠的路上,歷遍了多少創傷;在那些開放的路上,踏碎過多少理想”,讓Beyond迷群認為Beyond唱出了時代的聲音,在殖民主義與商業浪潮的夾縫中發出的吶喊。“理想”“奮斗”等充滿希望的詞匯將Beyond與那個時代的年輕人聯系起來,產生共鳴。
1989年,Beyond前往北京首都體育館舉辦演唱會,成為最早進軍內地的香港樂團。而這“第一次”被視為一種回歸,同時為內地Beyond迷群的培養提供了絕佳的土壤。此時,Beyond已成為香港第一的頂尖樂團,發行了首張國語大碟《大地》,內地年輕人對這支香港樂隊的了解愈發立體化、豐富化、內涵化。
1990年,Beyond發行了第二張國語大碟《光輝歲月》。同年9月,他們踏上了香港樂壇的圣地——紅墈體育館。次年,迫于商業壓力,Beyond將發展重心轉向日本,推出了《繼續革命》,其中《長城》廣泛傳唱。Beyond迷群將這視為一種對傳統文化本根的認同與回歸。
1993年,Beyond回到香港,帶回了《樂與怒》。其中,《海闊天空》是Beyond十年的心路歷程,也是樂迷們的成長歷程。“仍然自由自我,永遠高唱我歌,走遍千里”在樂迷們看來不僅是一種音樂上文化上的堅持,更是對商業化的抵抗。這一年,Beyond 10周年,見證了香港樂壇的復蘇,見證了香港文化版圖的明朗,見證了一代港人的成長,也影響了一代內地年輕人。
(二)“后文本”
媒體景觀大致說來都是以影像為中心、敘事為基礎。它提供了閱聽人一系列元素所構成的腳本,其中片段可能是來自他們對自己、也可能是來自對異地人們的生活想象。而這些腳本又會分散成一組組復雜的、人們賴以為生的隱喻;它們協助人們構建對“他者”的敘述,以及各種蘊含著對生活可能性幻想的原型敘述,而這是各類獲取與移動欲望的前奏。
在豆瓣網小組列表中,與Beyond有關的不下十個,其中包括:永遠的Beyond、Beyond豆瓣勢力、Beyond、雙魚座+Beyond迷、貫中的動物園以及Beyond忠實歌迷會等。在國內最大的貼吧Beyond百度貼吧,截至2018年4月10日,貼子總數達4 515 465個,粉絲數超過80萬,顯眼位置寫著“我聽Beyond的歌長大的”。討論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整理樂隊成員語錄,對Beyond作品進行內涵闡釋,迷群心路歷程分享,想象黃家駒仍舊在世的穿越貼,Beyond歌曲翻唱、再演繹,線上悼念,為Beyond寫歌、寫詩……粉絲經歷了一個從單純的“輸入”,進而“演繹”,再逐步“輸出”轉變的過程。
ID為“子曰”的豆友在《Beyond的年輪在二十年后唏噓》中講出了自己對于Beyond交織著的歲月記憶:“愛一個樂隊,不在乎它到底是什么形式,只要它能夠帶來讓我喜歡的作品。Beyond就是如此,歌曲不算多,但卻覆蓋生活的各個方面,讓我不管何種心情,都能夠在其中找到共鳴,找到慰藉。”
還記得學校足球聯賽后與對手一起吃飯,大家一起唱《歲月無聲》;那個沮喪之極的冬夜在大雨中對著天空默唱《冷雨夜》;對著心愛的女孩唱《喜歡你》;在母親的生日上唱《真的愛你》;與幾個兄弟深夜回家時唱的《午夜怨曲》;面對世間種種不公唱的《爆裂都市》;在埃及無聊的旅途中清唱《阿拉伯跳舞女郎》;還有讓人心里暖和、親切、激昂、百聽不厭的《農民》《長城》,還有很多。仔細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幾乎每一個重要或者不重要的時刻都有Beyond的歌曲伴隨,或者每聽一次Beyond的歌,就如打開一扇通往過去的時空隧道,相關的記憶全部蜂擁而來,不能自已。
時至今日,Beyond在內地仍舊擁有數量可觀的粉絲,無論是在貼吧、論壇、博客積極分享討論的Beyond迷,或者那些為Beyond寫書的作者,他們都已經從被動的受眾搖身一變成為主動的表演者。其間也產生了相當豐富的“后文本”。總的說來,Beyond已經在內地創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與消費空間。
四、在“這里”實踐
20世紀80年代是哲學家、詩人的年代,彌漫著濃厚的理想主義情懷,關注形而上的精神層面,有著極高的政治參與熱情。Beyond在內地成名于20世紀80年代末,并于1989年在北京首都體育館舉辦了在內地的第一場演唱會。其音樂作品旋律流暢動聽、朗朗上口,歌詞又大多勵志鼓動人心,一時間在當時內地年輕人中傳唱度頗高。伴隨歌曲的廣為傳唱,內地年輕人更是將Beyond所象征的反殖民、反商業化浪潮的精神內化為一種在現實困苦中樂觀奮斗的力量。Beyond成為一種文化,影響了一代內地年輕人。
見證了Beyond光輝歲月的那一代人,如今已經步入而立之年,尋求著更務實的生活軌跡,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身上有著明顯的痕跡,比上一輩人更加自信、豁達,比后輩更加沉穩。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