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等教育經過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并逐漸成為中國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領域發揮出重要的育人作用。但縱觀全國可以發現,民辦大學往往基礎設施比較完備,而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略顯不足,特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相對薄弱。原因有二,一是民辦大學建校歷史較短,而且長期存在生存問題,以至于對校園文化建設力度不夠;二是民辦大學的生源與公辦院校相比,水平較低,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沒有公辦院校積極,其傳承沒有后者有序。所以,民辦高校開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的傳承屬于校園文化建設范疇,而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所有成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共同創造并形成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區別于其他文化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是一所學校長期教學活動和管理活動中積淀的文化結晶。優秀的校園文化不僅可以規范師生行為,還可以陶冶師生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道德素養,使其產生強烈的凝聚力,使得校園欣欣向榮、生機勃勃。因此,校園文化是彰顯高校發展水平的軟實力之一。
二、現階段民辦高校校園文化特點及缺陷
(一)校園文化日臻成熟,但不夠深厚
民辦高校從起步的那一天便開始營造校園文化。30多年來,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并形成雛形。特別是隨著國家的不斷重視,民辦高校的校園環境不斷改善,文體設施不斷優化,學生社團不斷加強。這都讓民辦高校的校園文化煥然一新。但鑒于建校時間短,人員流動性大,資金緊張,民辦高校的校園文化遠沒有公辦院校那么深厚。
(二)校園文化缺少傳統文化氛圍
民辦高校的產生和發展都與市場緊密相連,這是與其誕生的特殊社會背景和自身使命相適應。為了保證生源,吸引更多的學生報考,民辦高校的校園文化也與市場緊密相連,特別是就業等有利于招生的校園文化。比如,以服裝專業為主的院校,設置的專業大多以時尚行業為主體。這就導致校園文化緊跟時代腳步,顯示出當代文化和時尚最前沿的氣息。學校的文化節等大型文化項目無不體現當代的文化氣息,而傳統文化對學生的熏陶就相應缺失。
(三)校園文化發展受資金制約
歷史的積淀造就優秀的文化。校園文化同樣需要不斷積累才能走向成熟。相較于公辦院校,民辦高校的校園文化發展歷史只有區區30多年,所以整體水平還不夠高。校園文化建設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特別是建設經費問題。由于“民辦”特性,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的預算相對較少,資金只能靠市場,特別是一些文化活動,需要學生外出拉贊助。這就嚴重影響和制約其校園文化的發展。
三、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加強校園文化積淀和傳承
針對民辦高校校園文化顯現的缺陷,筆者認為,最好的途徑是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加強校園文化積淀與傳承。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觀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另外還應對學生進行理想和信念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先人不停地對天地萬物、對社會、對人生進行思考。最終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靈魂與品格,這些都作為一種基因融入中國人的血液。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不斷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特別是在教育領域中,傳統文化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特別是民辦高校學生的身心,急切需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不斷熏陶,從而使其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那么,人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在民辦大學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一)堅持以文化育人為根本
眾所周知,學校的首要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所以,文化育人和大文化視野應該被民辦高校置于人才培養的戰略高度。作為民辦高校,應該更清醒地認識到文化建設不應該是隨機性、輔助性、娛樂性的課外活動,而是極具本質性、系統性、戰略性的辦學行為。統領民辦高校建設與長遠發展的基本戰略應該是文化育人,一所合格的民辦高校,其一切工作歸根到底是文化育人工作。所以,堅持以文化育人才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的根本。
(二)打造傳統文化氣息濃厚的校園環境
荀子曰:“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杯h境對事物的影響需要引起人們重視。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對人影響很大。比如,家庭環境影響孩子成長,甚至會決定其對人生觀、幸福觀的認識,左右孩子的價值取向。同樣,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不可估量。在這方面,民辦做得很不錯,學校從建校之初就為師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造優美、宜人的校園環境,許多方面都體現出傳統文化氣息。
(三)廣泛開展以傳統文化為特色的主題活動
民辦高校以文化活動為載體,為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搭建平臺。寓傳統文化傳承和人才培養于特色主題文化活動中。校園文化藝術活動項目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其主要內容包括:書畫大賽、演講比賽、古今詩詞朗誦、社團文化節、攝影大賽以及孔子學苑等。江西服裝學院以服裝類專業為核心專業,應該組織開展一些傳播我國古代服裝文化的活動,多組織學生到服裝陳列館觀看我國服裝演變過程。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四)公共課程對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應該在教育教學中滲透文化,將文化建設寓于專業教學中,注重專業教學的文化底蘊傳承與熔鑄,結合專業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實施文化滲透教育,從而達到文化教育“潤物細無聲”的目的。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益處有:首先,可以加強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了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其次,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極大地增強民族凝聚力;最后,可以提高學生思想的廣度和深度,我國歷史悠久,造就了中國人特有的思想和行為,學生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以史鑒今。
當前,許多民辦高校開設《大學語文》等公共課程,還開設諸如《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古典文學鑒賞》《篆刻基礎》《書法史》《國畫》等公共選修課。這些課程為大學生介紹了中國的傳統思想、傳統風俗習慣和文學藝術等知識,學生可以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對中國文化產生敬畏。另外,學生可以看到傳統文化與現代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不同,通過兩者的區別和聯系對歷史產生認同感。傳統文化教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意識和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吸收中國傳統思想來提高思想道德修養。
(五)重視傳統節日,挖掘學生民族精神
中國傳統節日眾多,這些傳統節日是通過歷史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它們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的生活習慣,體現了偉大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禮儀。它們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傳統節日蘊藏寶貴的道德文化教育資源。校園文化積淀平時就理應重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巨大作用,大力宣傳傳統節日內涵,利用傳統節日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元宵節組織學生猜燈謎,吃元宵;在端午節,教師和學生一起包粽子,了解節日來歷,從而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目的;中秋節可以舉行賞月吟詩活動;在重陽節,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重陽節的由來,了解傳統文化。
四、結語
為了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民辦高校要不斷發揮自身長處,總結經驗并加大創新力度,進一步凸顯中國傳統文化在校園文化中的比重。新時代,民辦高校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力爭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績。
(江西服裝學院)
作者簡介:吳曉璞(1987-),男,山西天鎮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國文化、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