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哲學史就是一部天人學說的發展史,在其源流中又以墨子與儒家的孟子、道家的莊子引人注目。他們分別構建了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為各自不同“天人關系”實現提供了不同的路徑,各有所長,尤其是墨子思想擅長理性分析的特點,給后人展開了一幅恢弘巨著,發人深思。
一、天人學說的主要觀點
天人之學最早出現在商周時期,比較系統的發展是在戰國中期,當時的學術界百家爭鳴,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的杰出代表,如儒家的孟子、道家的莊子、墨家的墨子等,但由于各家學說的思想宗旨不同,對于“天”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異。
對于“人”的理解,人們有比較公認的解釋。眾所周知,人有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兩種屬性。儒家的孟子認為“天人合一”,這里的“一”指的是人的社會性,而道家的莊子也認為“天人合一”,這里的“一”指的卻是人的自然性,而在墨子看來不管是自然屬性還是社會屬性,天與人都是相分的。這正與戰國中期“天人觀”系統發展的代表人物相契合,同儒道兩家以“內圣之學”為特征不同,墨子更重視的是“外王之道”。
儒道兩家希望以這種“內在超越”為基礎的“內圣之學”來構建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作為儒道兩家理想代表的“圣王”或“神人”終究只是一種理想,而且作為一種“為己”之學,只能是為極少數人設定的。墨家的理想卻不同,它通過一種“外在超越”,通過標準的制定、力量的約束等,使其社會理想更適合社會大眾的需求。這一點與中國哲學幾千年的發展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墨子思想擅長理性分析的特點,也是中國主流哲學所無的。在以上基礎上來重新認識墨子的“天人二分”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價值就顯得非常有意義。
二、天人關系的實現途徑
孟子的思想中,“仁”占據重要地位,正如學者季葆華所言:“仁,是孟子思想體系中核心的核心?!泵献拥摹疤烊撕弦弧彼枷氲膶崿F也是通過“仁”來施行的。孟子重視“仁”,同樣他把“仁道”能否推行作為人士成敗的關鍵。而要實現“天人合一”當然也離不開“仁道”的推行。而且由于“天”在孟子思想中的多重含義,追求人的道德與天的道德相互印證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只能由“仁道”才能實現?!胺蛉剩熘鹁粢?,人之安宅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由此可見,追求“仁道”是孟子不懈的目標,也是孟子認為的提高人的道德修養的必由之路。這樣才能使人逐步認識到自己本性中的善端,“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這樣才能進一步認識到“天”的本性。借助這種方法,人不斷通過“仁道”來擴充自己的道德修養,提升自己的善端,最終的結果就是與“天”的本性達到一致,這就是“天人合一”境界。
莊子強調的是無為。在莊子看來,無為就是最大的有為,只有做到無為,才能夠使人順應自然、接受自然。而這一切在莊子看來都需要一種意識,而這種意識的主旨就是無為。因此,莊子要做到“天人合一”首要的就是“無為”,表現在具體中就是“心齋”“坐忘”,就是要人能夠去除思慮中的知識,使心靈的虛無能夠合于“大道”。做到這樣,人就能夠慢慢忘卻自我,順應自然,就能夠逐漸與“道”相融合,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莊子遵循的就是順應自然,莊子認為天道本身與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則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就是說,天道自然與這些至人、圣人他們的本性是一致的,都是“無為”,可見,莊子的“天人合一”是以體悟大道為核心的,人能夠順應自然、感悟自然,最終就能夠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墨子將“天志”設為儀法,目的就是讓“此以為法,立此以為儀,將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與不仁,譬之猶分黑白也”。墨子在這里為天下人的言行舉止都設立了標準,并且認為如果所有人都按照這個規矩去做事,人們的生活就會更加規范。如此,人們只要按照這個標準來做就是好的,不按照這個標準來做就是錯誤的,而這個標準對社會來說是能夠產生巨大利益的。當時,儒家思想在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墨子只能通過“天”來宣傳他的學說、表達他的思想,這樣的做法更容易為被普通民眾認可,主要的表現有墨子提出的反對“命定論”的思想,認為人可以強力從事,改變自身命運。同時,他提出了自己認為最理想的社會景象,倡導“兼愛”,構筑一個非私有性質的共同團體,這給普通人帶去了希望,也給其學說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正如梁啟超所說:“簡單說,把一切含著‘私有性質的團體都破除了,成為一個‘共有共享的團體,就是墨子的兼愛社會?!蹦拥摹疤烊岁P系”實現的途徑是設定外在標準(來自天志),以此標準來衡量人的行為,決定人的是非、進退。人可以在此范圍內“強力從事”,在整個過程中,天人始終都是相分的。
三、結語
“天人二分”與“天人合一”是哲學發展過程中衍生的兩種不同思維方式。作為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子、孟子和莊子分別構建了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為各自不同“天人關系”實現提供了不同的路徑,各有所長,特別是墨子以理性思想見長,給后人展開了一幅恢弘巨著,發人深思。與儒道“天人合一”相比,墨子天人學說及其實現途徑顯著不同,主張“天人二分”。墨子思想是中國“天人二分”學說的發端,為后人研究“天人二分”思想留下了寶貴的材料。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李強(1983-),男,河南焦作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