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清
杭州人張成良有很多頭銜,如“感動網絡人物”“中國好人”、身邊的“活雷鋒”等等。如此多的前綴里,張成良最滿意的身份是“兒子”。
張成良喜歡曬和媽媽的合照,他的朋友圈里除了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的照片外,就是和媽媽一起旅行的照片,定位國內外都有。
“我上班時經常心里很內疚,總覺得這個時間如果可以陪媽媽去西湖邊散散步該多好啊!” 張成良說,他計劃再工作一年,就全職陪伴媽媽。
10年前,張成良花了150萬元為母親買了輛房車,“她腿腳不好,而且老人出門時常要上廁所,這樣方便一點”。現在,這輛房車還停在張成良公司樓下。最近半年,張成良胃病犯了,瘦了七八斤。“本來今年計劃自駕帶媽媽去新疆,攻略都做好了,可是這胃痛起來真要命。”張成良有點懊惱,反反復復講了好幾遍。
為了完成已辭世父親的未了心愿,2006年張成良做了一個決定──放下工作,帶著母親環球旅行。在中國,但凡有名些的景點,母子倆都走過了。2017年夏天,張成良就帶著83歲的母親去了西藏。“媽媽在公園聽到一首歌里唱‘我要去西藏,回家就問我西藏真有那么美嗎。”因為媽媽這一句話,張成良開了21天車,往返1萬多公里為媽媽圓夢。
擔心媽媽出現高原反應,張成良竟在車里裝了一部制氧機。到了晚上,媽媽睡下了,張成良卻不敢睡,“萬一機子突然停掉了呢?”他說。布達拉宮前,媽媽披著大紅的絲巾,大喊著“西藏,我來了”。一邊,胡子拉碴的張成良幫媽媽拍著視頻,任由她擺出各種pose。
整個旅程中,張成良身兼數職,是司機,是導游,還是保姆。這些年來,張成良一直堅持自己獨自陪伴媽媽出游,就是想讓媽媽更舒心一點。“如果和年輕人一起旅游,起居習慣肯定不一樣的。”張成良說。于一個兒子而言,有媽媽一起看的風景更完美。
張成良和媽媽,一個住11樓,一個住3樓。每天的早餐,他必定會下樓和媽媽一起吃。
不過,日日雷打不動的腰果加白粥叫張成良哭笑不得。“我是喜歡吃腰果,但每天這么吃也是要吃膩味了。”張成良說,媽媽很固執,知道他喜歡吃腰果,干脆每天一碟。“我讓她換成花生米,她也不肯,后來我也懶得再說,順著她心意算了。”張成良笑著說。
張成良的公司離家不遠,他經常人在公司,心在家里。“我一天總要回去幾趟看老媽。”張成良說,不僅一日三餐,有時候老媽睡下前,他還要再回去看看。
對張成良來說,除非天大的事,不然節假日一定是推掉各種朋友聚會,在家陪著媽媽。“再說,有什么天大的事情能比得上陪著老媽的,這個世界上父母是唯一的。”他補充道。
老媽第一,女兒第二──這個家庭排序,是張成良從女兒小時候開始就教育她的。“排第一位的是奶奶,最好的東西要留給奶奶。”張成良說,女兒習慣了,她也不生氣。
前些日子,張成良專門找木匠訂做了一張寬一些、矮一些的凳子放在家里陽臺上。“方便老媽站上去,看看小區里來來往往的人和車。”張成良說,老媽的生活半徑很小,平常時間里,小區就是一個老人全部的世界。
張成良心很細,除了陽臺上的登高凳,大約十幾年前,他就在家里裝上了各種扶手和可以折疊的穿鞋凳。“父母到了這個年紀,作子女的要像照顧孩子一樣去照顧他們。”張成良說,有一次他和姐姐鬧了別扭,就是因為媽媽有睡午覺的習慣,那次姐姐陪媽媽出去散步,他提醒姐姐要帶塊蓋毯,結果姐姐還是忘了。“我就跟她講,如果是她的兒子,她會不會忘記呢?”張成良回憶道。
為了給媽媽解悶,張成良想過各種招。2017年,他帶了一只藍貓回家。“老媽原本不喜歡貓狗,我就哄她說是幫我養著。”張成良說,養了一段時間,老媽會跟他“告狀”貓咪做了多少壞事,“我曉得她是喜歡這只貓了”。
有時候,張成良打開房門,屋里靜靜的,老媽在睡覺,邊上躺著和她一樣睡姿的貓咪,見此情景他不免有些難過。張成良說,以前跟老媽開玩笑講,就算是用擔架抬著也要帶她出去看世界,可現在老媽年齡越來越大,自己能陪她的時間卻越來越少。

接下來,張成良打算用一年時間結束手頭的工作,然后就專心陪伴媽媽。“什么都能等,唯有行孝是不能等的。”他鄭重說道。 ? ? ? ? ? ? ?(摘自《浙江老年報》2018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