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悅磊
頭戴鴨舌帽、身著紅色T恤衫的羅伯特·哈特是美國首都華盛頓的一位三輪車夫,每天蹬著他那輛裝有黑色遮陽篷的腳踏三輪車(pedicab),馱著觀光客,在華盛頓的各大著名景點、酒店、餐館之間穿梭。
羅伯特服務于一家名為Nonpartisan Pedicab的三輪車公司。這是一個提供三輪車觀光服務的平臺,接受乘客的網上和電話預約,車夫接到訂單后會到達乘客指定的地點接人。
我坐上羅伯特的車,很快到了美國財政部大樓前,羅伯特把車停在路邊,拿出一張10美元紙幣,開始了他的講解:“我們現在來到了美國財政部大樓跟前,10美元紙幣的正面是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的肖像,背面就是財政部大樓……”
除Nonpartisan Pedicab之外,華盛頓還有幾家從事三輪車運營的公司。羅伯特笑言,他們沒有具體的辦公地點,屬于街頭的“散兵游勇”。但華盛頓特區政府管理部門將人力三輪車納入了法規化管理軌道,三輪車要合法上路載客,需要首先取得資質,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發放運營許可證,此外還要給車上保險,政府還明確規定每位車夫必須把運營許可證和價格表放置在車上顯眼的位置。
政府還曾出臺對三輪車的相關安全監管規定,允許三輪車使用公共街道,但乘客需系安全帶,車上需裝防滑的剎車以及包括鈴鐺等在內的安全裝備。羅伯特說,他蹬車的車速一般不會太快,尤其是晚高峰時段會格外注意。此外,他定期對自己的三輪車進行保養、檢修,安全方面是可以保證的。

蹬人力三輪車是個苦力活,風吹日曬雨淋,對體力的要求相當高。羅伯特說,他認識有些同行,到了寒冷的冬季,會選擇干點別的,或者轉戰佛羅里達等相對溫暖的地方。他希望這份工作能讓自己一直保持年輕和活力。
為了講好華盛頓的歷史和文化,剛入行時,他沒少下功夫,翻看書籍、資料,查找相關的歷史典故,組織講解詞,背熟吃透,然后繪聲繪色地講給游客們聽。羅伯特說,他帶游客、講故事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盡可能真實,但同行中也會有一些不夠地道、愛講野史八卦、“胡說八道”的,這就讓城市風光游變了味兒。
最初是為了掙點外快才步入這個行當,但做得越久,羅伯特就越發喜歡上了這份工作。如今,每天帶著客人穿梭于白宮、林肯紀念堂、華盛頓紀念碑等各大景點之間,將沿途的歷史文化典故跟游客娓娓道來,給他帶來很大的快樂和滿足感。
為了能給來自中國的客人做中文導覽講解,羅伯特還專門學習過一段時間的中文,能做一些簡單的中文講解。羅伯特還曾到過中國,在北京的胡同里也見過不少三輪車夫。他十分期待未來能有機會再到中國,跟北京胡同里的同行們切磋、交流。
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三輪車在華盛頓街頭隨處可見,車夫的年紀從20歲到50歲不等,其中還不乏年輕女孩兒。
羅伯特說,他認識的很多同行來自各行各業,有音樂家、酒保、教師等,這些人都有一些共通的地方:熱愛騎行,喜歡自由、靈活的生活方式。他認識一個20歲出頭的女孩兒,曾是一名小學歷史老師,因為熱愛騎車、喜歡跟人交流,便轉行當上了三輪車夫。
羅伯特說,自己最喜歡的也是這個行業的自由和靈活。“每當我蹬著一輛車,穿梭在首都的各個街道之間,會感覺非常自由。一旦有客人坐上我的后座,我開始蹬起來,帶著客人走街串巷,身體里自由馳騁的因子便開始釋放,人立馬變得精神起來了。”平時不出車或是淡季的時候,羅伯特會選擇去做點別的事,比如去外地旅行。
對于這份工作,羅伯特也抱有些許使命感。在他看來,一座城市真正的美,是它的歷史、文化之美。他希望未來能繼續一邊蹬著三輪車,一邊幫助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認識、了解華盛頓的風土面貌,感受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摘自《今晚報》2018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