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萍
我是一個二胎媽媽,老大是姐姐,今年2歲3個月大;老二是弟弟,今年7個月大。最近,不知道為何姐姐總是愛打弟弟,幾乎只要有機會都會伸手去打弟弟。弟弟現在仍在母乳喂養階段,需要的照顧肯定是更多一點的,與此同時我也是怕姐姐被疏忽,所以會盡量留多一些時間陪她玩。
以前姐姐是跟外婆一起睡的,有了弟弟后她變得特別愛粘著我,現在睡覺的時候,姐姐也是跟我們一起睡了。但她還是偶爾會去打弟弟,經常開心時想跟弟弟一起玩,但是弟弟太小不懂一起玩會被打,遇到姐姐不開心的也會被打。姐姐經常把弟弟的臉給抓破了。
她爸爸有時候急起來也拿筷子打姐姐的手懲罰她,有時候會拿衣架把東西敲響來嚇她,但姐姐雖然每次都會認錯向弟弟道歉,可是轉眼卻又忘了,繼續打弟弟。哎!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從弟弟出生前我就跟女兒談過很多次,做過很多的鋪墊,告訴她弟弟是我們送給她的禮物,是她最親的人,她也經常會表達說很愛弟弟,而且無論是玩陶土還是畫畫的時候,她創造的人物里頭,都有弟弟的身影,我感覺其實她在心里已經是接納了弟弟了,而且很愛他。
只是,她經常去打弟弟的行為,真的讓我和她爸爸很苦惱,好怕姐姐的行為會給弟弟造成陰影,不知道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可以幫幫我。
家庭是一個系統,任何一個成員的到來或離去都會打破原有的平衡,需要建設新的關系,建立新的平衡。顯然這位媽媽也深諳此道,為新成員的到來做了積極的鋪墊,但是效果卻不盡人意。從姐姐對愛的爭奪行為(變得黏媽媽,要跟媽媽睡),以及對弟弟愛恨交加的矛盾心理來看,父母對姐姐的心理撫慰工作有待加強。
對孩子來說,在家庭中被愛即是最大權益,3歲之前的孩子還處在從“自戀”向“他戀”逐步發展的初級階段,姐姐衡量自身權益是否有保障的唯一標準就是是否足夠被愛,尚不能很好地理解所謂愛的分享,更不清楚“弟弟是爸媽送你的禮物”是何含義。“直覺行動思維”模式也使得姐姐對爸媽講的“道理”似懂非懂,無法真正理解以致內化為真心真意地愛弟弟。
對姐姐要做的是針對其身心特點滿足其對父母愛的索取,當她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自然不會介意父母把愛分享給弟弟。
首先,放棄各種大道理,陪伴中盡可能多些肢體接觸,擁抱、親吻、拉手、摸頭等具體的表達愛意的動作,皮膚的觸覺感受可以給姐姐帶來直接的、可理解和可驗證的愛,緩解其焦慮,提升安全感。
其次,在照顧弟弟的過程中制造姐姐的獲益,增強其存在感和能力感。邀請姐姐參與對弟弟的哺育工作,當媽媽哺育弟弟的時候,告訴姐姐,在她跟弟弟同樣大的時候,媽媽也是這樣給她喂奶的,現在她長大了,做姐姐了,會自己吃飯,更聰明,更能干了,不需要像弟弟一樣吃奶了。同時邀請姐姐為弟弟為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給予表揚和肯定,以此強化姐姐的能力感和自豪感。
對孩子的表揚要遵循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就是切中其能力和具體表現,不能籠統而敷衍地說“真乖”“好孩子”“太棒了”。比如,“你能幫媽媽照顧弟弟了,真能干!”,“你能自己安靜吃飯,真是長大了哦,我最喜歡你這樣了。”“弟弟還小不能跟你玩,你沒生氣,這么懂事的小姐姐誰都愛哦!等爸爸回來我要告訴他,他肯定很高興姐姐這么乖。”
總之,愛的表達能夠被孩子充分感受到才是真愛。 ? ? ? ? ?
(摘自《勞動新聞》2018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