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如

初夏的土默川平原,蔥綠滿目,生機盎然。
隨著芒種時節的到來,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河口管理委員會樹爾營村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波光粼粼的稻田里,插秧機隆隆作響,一株株翠綠鮮嫩的秧苗被整整齊齊地插進水田。
時光閃回到1979年春天。這里在自治區率先實行包產到戶,為全國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探索了一條成功之路,后來被稱為塞外“小崗”。
當年的托克托縣中灘公社,后來成為中灘鄉,之后又劃入雙河鎮,如今則劃歸河口管理委員會管轄。撫今追昔,今年79歲的張根新感慨萬千:“實行包產到戶的第一年,我們就獲得大豐收,填飽了肚皮。如今,我們這里變成了塞外江南,過上了從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真像做夢一樣。”
當年率先分田到戶,如今樹爾營村又率先把全村的土地集中流轉到托克托縣美源農牧漁業專業合作社。像張根新這樣的村民,每年除了穩定獲得4000元土地流轉費外,還能在合作社里打工獲取工資性收入。過去種玉米、小麥、雜糧的沿黃鹽堿地,被改造成一平如鏡的稻田,還養上了螃蟹和魚。以前沿黃小水泊只是用來灌溉,如今合作社也將其全部流轉過來,打造成了魚禽水上水下立體化養殖區。
張根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合作社打工,一天的工資是120元,零零碎碎的打工時間算下來,一年能掙近1.5萬元。再加上家里4口人的土地流轉費1.6萬元,一家人一年就有3萬多元的收入。
如果說農村改革是改革開放歷程中濃墨重彩的一頁,那么,托克托縣中灘公社就是其中力透紙背的一筆。
寒來暑往40載。讓我們把時間的指針撥向歷史的起點,去追尋改革的初心。
托克托縣位于陰山南麓、黃河上中游分界處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大黑河、寶貝河等支流在這里匯入黃河,中灘公社正好位于黃河和大黑河的沖積扇內,天賜灌溉之便,坐擁舟楫之利。然而,生活在這樣適宜耕種的地區,群眾卻一度填不飽肚子。
1976年到1978年3年間,中灘公社的糧食產量一直徘徊在400至600萬斤之間,畝產糧食不到110斤,不僅連續3年沒有上繳國家糧食,反而年年吃返銷糧。當時,農民一年勞作下來,人均年收入只有30元。其中,河上營大隊的幾個生產隊,不僅分不到錢,還出現了倒掛現象:誰掙的工分多,誰就欠的錢多。中灘公社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社”,有些生產隊多年來一直地缺種子、人缺口糧、牲畜缺飼料,因此又被稱為“三缺社”。
“大集體時社員‘自留地里打沖鋒,集體田里養精神’,導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社員出工不出力,土地沒有人養護,種地更是敷衍了事,糧食產量上不去,只有變個調調才能有出路。”時任中灘公社革委會副主任趙光輝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在中灘公社中醞釀。
1979年3月,中灘公社給每位農民分了二畝半“口糧田”,在全區范圍內率先試行“口糧田+商品糧田”的“兩田”分離責任制。改革當年,中灘公社的糧食生產就打了一個大大的翻身仗,不僅結束了吃國家返銷糧的歷史,摘掉了全縣倒數第一的帽子,還上交了16萬斤公糧。
1980年,在總結“兩田”分離經驗的基礎上,中灘公社又大膽提出了“包產到戶”的設想,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當年,中灘公社在大旱之下仍大獲豐收,除留足社員口糧和集體儲備外,還向國家交了73萬斤公糧。
如今,改革開放走過了40年,原中灘公社所轄的生產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河口管理委員會郝家窯村,33戶農民開起農家樂,全村120名村民參與進來,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了2.65萬元。樹爾營村的托克托縣美源農牧漁業專業合作社已形成集稻田養蟹、養魚為一體的種養區,撂荒多年的鹽堿地實現了年產有機稻米60萬斤、年產無公害蟹6萬斤、畝創產值5000元的能力。
合作社的多樣化生產經營培育起了多個經濟增長點,保證了當地農民失地不失業,同時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說起今后的發展,托克托縣河口管理委員會黨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王珍強信心滿滿:“河口管委會將立足轄區發展實際,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種植結構調整和農產品開發升級步伐,豐富旅游服務業內容,提升服務品質,切實推動強村富村、強農富農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