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圖
趙寶溝文化因發現于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高家窩鋪鄉的趙寶溝村而得名,距今7350~6420年。現在學術界一致認為,趙寶溝文化是興隆洼文化發展下來的一個分支。
在趙寶溝文化時期諸多遺址中的小山遺址首次出現豬首、鹿首和神鳥組合的“靈物圖像”,考古界稱之為文化代表物,為“中國第一神圖”和“最早的透視圖”(或稱“中國畫壇之祖”),在意識形態和繪畫藝術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又在敖吉鄉南臺地遺址中陸續發掘出幾件以精美刻畫鹿紋為裝飾的陶尊、陶豆等極富歷史、藝術價值的重要器物。
趙寶溝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還有陶鳳杯。陶鳳杯上的鳳頭冠、翅、尾的造型與中華傳統的“鳳”極為接近,已經將鳳的特征完全顯現,如此完美的“鳳”的形象,在史前考古發掘中還是首次發現,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鳳”,研究價值極高。
龍和鳳是中華民族遠古先民的圖騰標志。史學家曾為尋找龍、鳳圖騰之源上下求索、皓首窮經。而今“鳳”又出在了龍的故鄉,讓世人重新認識“玉龍之鄉”赤峰與遠古文化、中華文明的淵源關系。紅山文化時期先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出現中國最早的龍鳳圖案,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征,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化基因。
“龍鳳呈祥”,則是最受華夏兒女崇尚的吉祥圖飾。有學者指出,5000年前,龍與鳳同時作為象征出現在紅山文化史前遺址中,標志著遼河流域是龍鳳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占有“根地位”。這也是紅山文化名揚國內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鹿紋陶尊展開圖
趙寶溝文化遺址出土的器物還有石錛、石鑿等,以石斧和石耜居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石刀,形制規范,通體磨光,制作得十分精致,這是對興隆洼文化時期主要用于生產和生活器具特征的一脈相承。但較之于興隆洼文化時期,趙寶溝時期出土的石器制作工藝更加復雜,造型也更加精美了。
這一時期,陶器的發明與推廣,使制陶業有了顯著進步。在興隆洼夾砂陶的基礎上開發了新的泥質陶;除了燒制各種罐和缽外,還出現了碗、孟、尊、豆等器形;在繼承了興隆洼時期制陶工藝的基礎上更加繁復,更富藝術性,在原來網格紋、“之”字紋的基礎上出現了幾何紋、鳥獸紋和彩繪紋。
漁獵活動方面,和興隆洼時期不同的是,興隆洼文化時期的遺址中出土的豬骨經鑒定多是野生豬骨,而趙寶溝時期的豬骨則多出自家豬,平均1~2歲,比較一致。推測當時應該是處于農業和采集、狩獵并重的經濟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