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濤 吳艷楠 趙梓清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直至2018上半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在多個領域做出了成績。自從經濟發展新常態被提出,過去五年GDP年均增長7.1%,這個增長幅度創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又一高峰,讓中國在國際世界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越來越能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發聲。我國作為一個大規模經濟體,仍然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這樣的經濟發展趨勢讓世界驚嘆。深化體制改革,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又跨進一步,201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51.6%,這離不開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新興科技的發展,并且中部城市逐步實現產業轉移。成為南方發達城市產業轉移的承擔者,積極享受由人類科技發展帶來的慧果,由先前的制造業,來料加工業,向新興產業轉型。不再是傳統的生產資料輸出,而是努力實現技術輸出,爭取在國際貿易中取得優勢。農業方面,結合第三產業進行機械化的改革與發展,把握整理,用整體的觀點看待問題,統籌兼顧,整合優勢,農業更多體現出規模化,集約化,自動化,智能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在保險,基金,證券,股票,還有期貨期權,及其各種金融衍生品的創新形式和出現,為我國經濟帶來新鮮的血液。
“新常態”經濟的發展,體現在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增長動力轉換加快。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企業或產業的興起和發展。近幾年來,我們在文化,旅游,健康,心理,再教育……等服務業和第三產業方面的支出比例明顯增加,足以看出,我國第三產業在經濟結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經濟的發展帶動著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由最初的物質資料生存消費到發展資料消費,恩格爾系數也呈遞減趨勢。消費心理的變化,同時也在拉動著經濟的發展,體現在消費對經濟的促進方面。任何事物都不能獨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處于一定的相互聯系之中,要堅持整理和部分相統一原則,勞記“木桶效應”,統籌規劃,力爭整體效益大于部分效益之和。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簡言之,就是穩中求進,穩中求發展。找準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經濟結構呈對稱態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的協調可持續,不僅僅體現在高質量無水分的GDP要求,同時也對于我國的方方面面做出了新的規劃和調整。習近平總書記早幾年在黨外人士的座談會上再次提出“要正確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共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在此,我們要堅持物質的客觀屬性,用認識論的觀點去正確看待我國已經形成的經濟新常態環境,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承認發展。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更充足的發揮意識的主觀能動性作用,去發展經濟,歷史的,辯證的認識我國經濟發展形成的“新常態”趨勢,尊重規律,把握經濟“新常態”發展變化方向,做到事前加以估定,事中理性判定,事后科學決定,用正確科學的意識指導我們的經濟活動。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體現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有新的要求,在“新常態”經濟下大力推進“雙創”的若干政策措施發布實施后,我國的創新,創業事業如雨后春筍般的迅速膨脹起來,引導著社會風潮,全國人民的熱情和干勁高漲,注冊企業同比增長實現了翻一番,注冊資金額度也很客觀,各類創業集聚區,孵化基地,服務平臺,各類的省級國家級的大賽油然而生。“互聯網+”向更廣領域拓展,現代技術與傳統產業緊密結合,“互聯網+農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服務業”、 “互聯網+商業”、“互聯網+金融”等各個方面融合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新理念為經濟發展增添了不少色彩。小微企業、中小企業日漸成為了我國企業的中流砥柱,為拉動經濟,穩定國家發展,吸收了剩余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做出了貢獻,使得中國的經濟注入了時代新鮮的血液“活了”起來。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創新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助力,一切新事物都在變化和發展中,要求我們要用創新的思維,創新的視角去解讀它。創新能夠改變我們傳統落后的思維方式,增加自身見地,使得社會制度更好的適用當前的社會發展經濟狀況,也是樹立發揮主觀能動性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的統一、是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統一的表現。認識是一個無限過程,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樹立創新的意識去認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經濟發展趨勢不是固定不移的,它被賦予時代精神。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既寄托于時代背景,時代所給予的環境和機會,同時又反作用于時代,一定程度上引領時代潮流,創新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的發展,也就是金融業的發展和創新在帶動了我國經濟新常態發展問題上發揮不可忽視的力量。是新常態發展的主力軍,中流支柱。隨著我國互聯網和科技發展成果的滲透,金融業中的小支流——支付方式。從傳統的現金,支票到早期發展的線上支付方式:單一的手機銀行,網銀u盾。復雜繁瑣,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不方便使用。發展到現在的支付寶,微信為主的線上移動支付交易方式,讓中國支付走向了世界。政府在鼓勵金融創新發展發布相關政策,比如一些銀行取消了網上銀行的手續費等;在網絡互聯網金融中,手機銀行和支付寶等交易第三方付款平臺是有一定的競爭的,第三方支付軟件在一定程度上打壓了銀行業務的發展,給銀行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再加上支付寶中余額寶、基金,悟空理財等理財軟件的推出,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憑借著手續簡單,高收益率等優勢吸引了更多的客戶,容納了更多的資金。使銀行壓力巨大,也在不斷的創新與之相對抗,正因為這種對抗與競爭,更加速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但近幾年,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和危機,高校學生非法網貸問題層出不窮,一些非法網貸平臺,打著“低門檻,放錢快,低利息”的幌子,誘導著學生過度消費,超額消費,最后走上高利貸的道路。然而,我國法律法規在這方面不健全,沒辦法維護受害者的權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要求我們,作為當代大學生,時代的先鋒,更應該實事求是,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問題。事物具有兩面性,應當“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做到不激進,不片面化。在享受互聯網金融給予我們生活便利的同時,也要看到它存在的潛在危害。
發展是前進的,上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是合乎歷史前進方向,具有遠大前途的東西,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當今我國經濟新常態是時代賦予,是全國人民努力的產物,是屬于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新事物,在有些發展前景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天下盡秋色,一室難為春,國內經濟增速下滑不盡收到國內市場的不景氣影響還伴隨著自2008年國際性世界危機后世界經濟復蘇滯緩,不確定有增無減難以控制的影響。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創25年來最慢增長率,約0.9%,人民幣貶值5%,創紀錄以來的最大跌幅,出口比率下降,在國內,我國經濟結構轉型調整還在繼續,產業結構升級尚未完成,造成了國內市場不景氣,地區差異化大,各行各業相對獨立,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存在。目前,我國改善經濟發展環境,繼續推行產業結構調整,加大對外開放步伐,擴大“一帶一路”的涵蓋面,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國際舞臺。種種跡象表明,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面臨的威脅是常有的,多變的。導致我國經濟發展增長浮動日漸平緩,增長率下降。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處于轉折點,等待著的將是第二次飛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出現,使得我國經濟“穩中求進”,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