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工作方針是國家指導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指導原則和基本思想,是衛生基本政策的總概括,是指導國家各項衛生工作和制定具體衛生政策的依據。
我國的衛生工作方針是在總結我國衛生工作實踐經驗并吸收了國際先進科學成就的基礎上形成的,并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和醫學科學的發展而充實新的內容,使之不斷地完善和提高。40年風云變遷,我國衛生工作方針經歷了幾次重大變革。
50年代初期,我國烈、急性傳染病廣泛流行,人口死亡率為25‰,兒童死亡率高達130‰,孕產婦死亡率達萬分之150,人均期望壽命僅35歲,內蒙古自治區牧民平均期望壽命更低至19.6歲,人民健康水平極其低下。
在這樣惡劣的健康形勢下,我國僅有醫院2600所,病床8.4萬張,每千人口僅配置床位0.15張,農村每千人口配置床位更低至0.05張,全國衛生資源極度匱乏。
回首新中國成立的征程,1932年,紅一方面軍第三次衛生工作會議確定了“預防第一”的衛生工作方針,要求紅軍免費給老百姓看病,幫助群眾開展衛生運動;1933年,毛澤東同志在《長岡鄉的調查》中提出:“發動廣大群眾的衛生運動,減少疾病以至消滅疾病,是每個鄉蘇維埃的責任。”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重視發揮中醫藥作用,促進中西醫團結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49年年初,在中央軍委衛生部召開的衛生行政會議上,黨中央指示,要團結中西新老醫務工作者和注意防疫工作。
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發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確立衛生工作面向工農兵奠定了基礎。
黨中央根據衛生社會問題的調查結果和前瞻性思考,以及老解放區、解放軍中衛生工作和前蘇聯衛生工作的經驗,結合延安文藝座談會提出興辦衛生事業的方向和建國初期黨中央的有關政策,制定了“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的衛生工作三大原則。1952年,第二屆全國衛生會議上又增加了“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這一重要方針。
此后,我國為貫徹衛生工作四大原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專科防治所、衛生宣傳站等衛生機構;此外,在衛生保健制度方面,黨中央采取了全國“免費醫療”的做法,對制定我國彼時的衛生工作方針起到了一定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衛生工作四大原則的確立和執行,指導我國衛生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體制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過渡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政策的執行,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衛生事業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經濟基礎。新經濟體制的確立,也給衛生事業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同時,我國在社會政治、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也高速發展,20世紀50年代形成的衛生工作四大原則,已不能完全適應新時期衛生工作發展的形勢,必須對衛生工作方針進行調整,以適應新的發展。
1976年~1991年,我國召開了多次全國衛生廳局長會議,確定了我國衛生工作的戰略重點,開始探討我國衛生改革問題。
1991年,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將衛生工作基本方針修改為:“貫徹預防為主,依靠科技進步,動員全社會參與,中西醫并重,為人民健康服務”。
1992年~1996年,我國召開了三次全國衛生工作會議,逐步總結我國衛生工作的成績、分析面臨的形勢和問題。
1996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根據衛生改革的經驗,對新時期的衛生工作方針做了修改和充實,形成了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新時期中國衛生工作方針是“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依靠科技和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這一衛生工作方針可以劃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衛生工作的戰略重點,包括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第二部分是衛生工作的基本策略,包括依靠科技與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第三部分是衛生工作的根本宗旨,包括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0世紀末的衛生工作方針突出了農村衛生、公共衛生服務的重要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全覆蓋為農村群眾醫療衛生提供了新的保障;70年代中期,我國制定了《全國計劃免疫工作條例》,普及兒童計劃免疫,對7周歲及以下兒童進行卡介苗、脊髓灰質炎三價糖丸疫苗、百白破三聯疫苗和麻疹疫苗的基礎免疫。1992年原衛生部又將乙型肝炎疫苗納入計劃免疫范疇,1990年我國適齡兒童計劃免疫疫苗接種率達到90%。
邁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和醫療科技水平飛速發展,醫學技術和人民健康保障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但與此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于醫療衛生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2009年新一輪醫改工作的啟動,我國城市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取得了巨大的提升,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逐步凸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薄弱的問題依然存在。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國衛生健康大會在京召開。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發言中,首次出現了“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這38個字。
大會結束后,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正式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健康大會講話中的38個字確立為新時期我國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俗稱“38字衛生方針”。
至此,我國的醫療衛生工作重點從過去的“預防為主”轉向“防治結合”,新的衛生工作方針將人民健康保障工作從過去的醫療衛生領域拓展為“大衛生”“大健康”理念,醫療衛生、環境保護、食品安全、旅游、養老、體育等多行業相互融合、統籌發展,5項基本制度框架搭建完畢,全民醫保制度全面覆蓋,醫養結合快速發展,醫療旅游逐步興起……隨著我國社會主義進入新時期,我國衛生工作站在新的起點上,伴隨著健康中國戰略號角的吹響,正在踏上新的征程。
相關鏈接
愛國衛生運動重點一脈相承
一、愛國衛生運動是衛生工作方針中“預防為主”“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動員社會參與”“建設健康環境”的具體體現。
1.“除四害”、講衛生
1949年~1952年,即國民經濟恢復期間,為了改變舊中國不衛生狀況和傳染病嚴重流行的現實,在全國普遍開展群眾性衛生運動。在抗美援朝,粉碎美帝細菌戰爭期間,在中央防疫委員會的領導下,各地迅速掀起了群眾性衛生運動的新高潮,即“除四害”運動。圖為“除四害、講衛生”宣傳工作隊下鄉宣傳和愛國衛生運動宣傳畫。
2.門前三包

“除四害” 、講衛生宣傳。

東安社區組織小小志愿者發放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知識宣傳單。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愛國衛生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當年4月,國務院發出《關于堅持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通知》,要求各地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把衛生運動切實領導起來。同年8月在山東省煙臺市召開的全國愛國衛生運動現場經驗交流會議,以及其后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山西省晉城縣分別召開的城市和農村衛生現場會議,總結推廣它們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門前三包”(衛生、秩序、綠化)、“四自一聯”(自修門前路、自通門前水、自搞門前衛生、自搞門前綠化,統一規劃聯合集資)等行之有效的辦法,對各地工作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圖為某地“門前三包”工作宣傳展板和合肥市“門前三包”公示欄。
3.控煙工作、創建國家衛生城市
2015年1月13日電,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期愛國衛生工作的意見》,就做好新形勢下的愛國衛生工作提出明確要求。這是國務院時隔25年又一次專題印發指導開展愛國衛生工作的重要文件。《意見》提出了“努力創造促進健康的良好環境”、“全面提高群眾文明衛生素質”、“積極推進社會衛生綜合治理”、“提高愛國衛生工作水平”等4個領域的重點工作任務,是新時期愛國衛生運動同新衛生工作方針中“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相結合的典型體現。圖為北京市在國家體育館前開展《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宣傳活動和某地組織小學生志愿者發放“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知識”宣傳單。
衛生工作方針轉變的歷史節點
(一)1950年、1952年第一、第二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
1950年,在北京召開了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討論確立了衛生工作的總方針。毛澤東給會議題詞:“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衛生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斗。”朱德為大會寄語:“人民政府和軍隊的衛生醫藥工作,應確定為群眾服務的方針,并依靠群眾去推動和發展人民的衛生事業。”在上述思想指導下,會議確定了“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的衛生工作方針。1952年10月召開的第二屆全國衛生會議上,根據周恩來的提議,又將“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增加到衛生方針中去。
(二)1996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
1996年12月9日至12日,黨中央、國務院在京召開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在講話中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衛生事業,要著重抓好以下幾項工作,第一,重點加強農村衛生工作。加強農村衛生工作,關鍵是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第二,以預防保健工作為主。預防為主是建國以來衛生工作的一條重要經驗。預防保健費用低、效果好,要堅持把預防保健擺在衛生工作的優先地位。第三,中西醫并重,發展中醫藥。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要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既要認真繼承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又要勇于創新,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實現中醫藥現代化,更好地保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第四,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必須牢固樹立依靠科技進步發展衛生事業的思想。要重視通過科技成果的普及應用,尤其是在基層和農村推廣適宜科技成果,不斷促進我國醫療、預防、保健整體服務水平的提高。第五,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動員全社會參與。各部門都要關心衛生與健康問題,在全社會樹立“大衛生”的觀念。開展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是我國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的一個創造,對于改善城鄉環境衛生,提高人民衛生知識和健康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優良傳統,要繼承和發揚下去。
(三)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在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
習近平指出,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把握好一些重大問題。要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習近平強調,要堅定不移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堅持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要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