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診療是實現健康中國頂層設計的制度安排,而醫療聯合體改革則是實現分級診療、推進各層級分工協作、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的路徑之一。目前,關于醫聯體運行效果的相關評價、監督和反饋體系尚不完善,醫聯體內部與外部考核機制之間缺乏有效銜接,使得醫聯體牽頭單位和業務管理部門難以有效評估和管理相關工作。因此,為了使醫聯體工作達成改革預期目標,建立與醫聯體相適應的績效考核體系至關重要。
當前,醫聯體改革政策安排牽頭單位倡導公益性發展,而各成員單位缺乏利益紐帶和合作動力,內部利益協調機制還不健全。醫聯體牽頭單位在為醫聯體內成員單位提供技術、人才等輸出的同時,必然產生人力、物力等成本,而成員單位在獲益的同時,應當承擔牽頭單位為此而產生的適度成本。目前,多數醫聯體僅通過醫院之間的協商決定,缺乏明確標準。下一步的績效考核,應通過考核結果的應用實現資源共享、利益分配,為醫聯體內成員單位的合作提供動力,實現醫聯體可持續發展。
醫聯體在規模、功能、運轉復雜性等方面與單個醫療機構存在很多差異,很難套用醫院原有內部考核機制。特別是對于包含基層衛生服務的醫聯體,應當考慮到基層衛生服務的特點而制定不同于醫院的考核標準,建設一套適用的人、財、物管理機制以合理配置與使用資源,從而促進醫聯體健康、高效、有序發展。
醫聯體應以“健康”為中心,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因此,醫聯體績效考核要從經濟指標向社會效益指標轉化,以短期效益與成長發展的平衡為出發點,突出公益性定位,建立責權一致的引導機制,使醫聯體成為服務、責任、利益、管理共同體,實現區域內醫療資源有效共享,有力推動分級診療。
要建設起一體化的考核機制,主要包括醫聯體牽頭單位有效承接政府治理、醫聯體外部考核與成員單位內部績效相匹配,建立內外部考核相銜接的考核指標體系。具體來講,實施績效考核的主要環節有4個:計劃績效、監控績效、評價績效和反饋績效,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周期、評價方法,以及結果應用這5項關鍵決策,也應始終貫穿于4個主要環節。醫聯體內成員單位戰略任務通過層級績效有效分解傳導承接,實現考核機制建設一體化。
此外,績效指標體系還應標準化。依據績效指標設定的核心內容,結合醫聯體外部綜合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以組織實施、分工協作、醫療資源上下貫通、效率效益、可持續發展5個維度為切入點,建立科學的醫聯體內部績效指標體系。制定技術路徑、遴選原則標準、形成醫聯體內部績效考評的6個維度,即制度建設、醫療業務、科研教學、信息建設、創新管理、可持續發展。牽頭單位根據績效考核指標定期向上級管理部門反饋醫聯體開展整體情況;同時建立醫聯體內專家庫,在所有成員單位中進行專家遴選準入,專家工作量賦分表指標圍繞內部績效考評的6個維度制定,通過賦分值方式,根據專家實際承接工作量對外派專家考核。為保證考核的公平性,醫聯體可委托第三方機構對牽頭醫院和成員單位進行評價。
近年來,北京市二龍路醫院進行了跨域專科醫聯體績效考核的探索,以“政府導向、患者優先、資源共享、協調發展”建設的原則,制定了技術合作、學科合作、托管、聯盟實施路徑,完善了專科醫聯體制度,建立了醫聯體建設的實施方案,制定了專科醫聯體章程。同時,內化醫聯體外部綜合績效考核指標,形成內部考核指標體系。

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實現了遠程診斷、遠程檢查、遠程MDT、遠程繼續教育、遠程會議等功能,促進了優質醫療資源的共享。同時,兼顧協同業務流程標準化、采集醫聯體績效考核數據,實現績效考核時效性和考核結果應用,也為下一步外部考核做好技術準備。
同時,協作單位的“醫師成長、技術復制”是優質資源共享的高層次目標,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涵蓋臨床帶教、教學查房、技術培訓等業務,幫助成員單位技術成長,使常見病、成熟診療技術的患者的就診留在當地協作醫院。促進牽頭單位提升疑難重病技術能力,使技術引領性可持續。
當前,城市醫聯體改革涉及面廣、職責部門多,人、財、物、業務管理深度融合配套政策及措施還需進一步完善;跨域專科聯盟存在優質資源匱乏、不匹配問題,在醫保支付、院內制劑流通等方面急需出臺更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遠程醫療協作網存在流程規范、遠程醫療服務物價等問題。
因此,考核指標要注意涵蓋周邊績效維度,不僅要注重任務績效更要涵蓋周邊績效。注重周邊績效維度可促進醫聯體協作單位、專家團隊持續保持工作熱情,遵守醫聯體各項規章制度和工作程序,認可、支持以及維護醫聯體發展目標,為醫聯體建設形成積極的內部環境。
績效考核還要以實現改革任務、醫聯體功能為本。在注重內涵建設,強化服務支撐的同時,以管理、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的業務整合為切入點,推動醫聯體內各級醫療機構形成分級診療秩序良好、功能定位清晰、方便患者有效合理適度使用衛生服務資源的科學運轉模式。最終做到政府得民心、區域得協同、機構得發展、醫師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