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服務體系新舊動能轉換,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必然要求,是滿足居民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需求的必然選擇,也是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轉型升級,從粗放式管理到內涵化、精細化管理的有效路徑。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解決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發動機”問題,對于醫療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推動醫療服務體系新舊動能轉換,涉及幾個關鍵要素:包括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分級診療制度,堅持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堅持資源整合策略,統籌推進醫療、醫藥、醫保的“三醫聯動”改革,以及通過建立健全人才供應保障制度與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通過建立統一高效、信息共享、陽光透明、使用便捷、實時監管的信息系統,通過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推廣新型技術的使用等,促進人才、科技、信息等強有力保障機制的形成與完善。
而目前,現實中還存在不少阻礙醫療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的舊動能。
醫療資源配置發達與發展中地區、城市與農村、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不平衡。衛生技術人員和醫療設備等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發達地區、城市和三級醫院,發展中地區、農村以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短缺、基礎設施較差、信息化水平低等問題突出。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功能錯位、越位和缺位并存,醫療服務總體供給結構失衡。如三級醫院大量接收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將精力更多放在一般性疾病的診療上,影響了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重大疑難病的診療和人才的培養等。三級、二級與一級醫院之間,綜合醫院與專科醫院之間、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之間沒有形成整體聯動格局,醫療服務整體供給結構失衡。
醫療費用結構不夠合理,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低下。醫院藥占比、耗占比基本維持在及格線附近,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價值的費用未有明顯提升。體現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還未建立和醫務人員激勵機制不健全,這些都在挫傷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
互聯網醫療信息化手段未能充分發揮。部分醫療機構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不夠,預約診療、分時診療、日間手術等工作開展不到位,群眾廣為詬病的排隊時間長、候診時間長、取藥時間長,看病時間短的“三長一短”問題未有效解決,群眾就醫體驗不佳。對醫療服務實施綜合監管的智能監管體系還未覆蓋到各級各類醫療機構。
醫療聯合體結構松散,聯體不聯心現象明顯。醫療聯合體大多是在技術指導層面的松散型醫聯體,內部成員聯系不夠緊密,上下聯動機制匱乏,聯體不聯心現象明顯。醫聯體內各醫療機構利益協調機制缺失。
做好頂層設計,持續完善醫療衛生政策。衛生政策設計時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提供更優品質的醫療服務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突出醫院內部成本控制和精細化管理水平、突出醫務人員的價值等理念。做好各項衛生政策之間的銜接,保證政策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和連續性。
明確醫療機構性質和功能定位。清晰劃分不同層級、不同類別公立醫院功能,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不得出現錯位、缺位、越位等現象。以強基層為重點,逐步形成定位明確、功能互補、職責明確、銜接有序的醫療服務體系。
持續控制醫療費用,加強內部精細化水平。醫療機構需不斷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強化診療過程中的成本控制。鼓勵公立醫院主動關閉部分門診,針對常見病、多發病開展臨床路徑和日間手術,縮短平均住院日;同時主動將病情較輕的患者分流到下級醫療機構;加強同一病種有關科室的聯系,必要時可實現科室整合。不斷發展高新技術,將自身從大而全的醫院轉變為強而精的醫院,不斷減輕醫院成本。
提升醫務人員積極性,建立穩定型人才隊伍。不斷提高醫事服務費在醫療費用中的占比,以知識技術價值為導向進行分配,并保持醫務人員收入合理增長。保證醫務人員享受到切實的社會保險與福利。推動公立醫院編制內外人員實現同崗、同薪、同待遇。建立健全醫務人員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強對醫務人員職業環境安全的保護、增加醫院文化建設,提高其認同感與歸屬感。
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保證醫療安全。全面構建先進、科學、合理、有效的醫療服務標準體系和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推進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標準化并嚴格落實各項醫療質量規章制度。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重點,不斷提升各地區、各級別醫療機構的質量管理同質化水平。貫徹落實醫療核心制度,通過醫院評審評價和重點專科建設促進核心制度落實,通過質控中心建設加強質量控制。
加強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建立以服務基層為導向的激勵約束和利益分配機制,促使形成管理、責任、利益、服務共通共聯的醫聯體,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在機構之間的流動共享。合理配置人、財、物等資源,暢通醫聯體內部優質醫療資源上下流動的渠道,統籌衛生人力資源流動與薪酬分配,探索不同醫保支付方式,分攤相互之間的醫療費用,使不同級別醫療衛生機構各有所獲、各取所需。推動醫聯體強化健康管理意識,圍繞居民全程健康管理,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系統化的健康管理服務。

改善就醫體驗。深入開展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建立健全預約診療、遠程醫療、臨床路徑管理、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醫務社工和志愿者5項制度;重點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建設,提高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加強醫院文化建設,進一步鼓勵社會辦醫,鼓勵投資者建立品牌化專科醫療集團,大力發展特色健康產業集聚區,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醫療服務需求。
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效率,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健康需求。
創新醫療機構管理方法與模式。基于DRGs對醫療服務進行績效評估,改變以工作量為主要考核指標的薪酬體系,以激勵的手段規范醫生診療行為。大力推進以資源為基礎的相對價值系數法(RBRVS),精細化衡量工作量和工作負擔情況。大力推進品管圈進入大型綜合醫院護理管理工作。積極探索公立醫院引入PPP模式緩解政府財政投入壓力和改善當前醫療資源短缺的現狀。達到公私雙方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