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路通,宋田光
(1.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0120;2.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人才是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能夠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石,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主要是通過教育來提高人的知識、素質和能力,在之后的一段時間內必然會帶來收益。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對教育的投資也越多。“人力資本之父”舒爾茨在一份報告中提到:“勞動生產率會受教育程度的影響,教育的發展會提高勞動者的效率,高效的勞動生產率能夠有效的促進經濟的增長。”
本文選取18年(2000-2017)的財政教育支出和GDP的數據,采用時間序列和VAR模型分析河北省財政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并以此研究如何通過財政教育支出來促進經濟增長。
河北省位于華北平原,東林渤海、內環京津,西為太行山,北為燕山。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和河北省統計年鑒,從2000年2017年,河北省的財政教育支出增長了16.68倍,地方生產總值增長了7.13倍。2010、2015和2016年河北省的財政教育支出分別占據總支出的18.24%、18.49%和18.76%,基本上保持財政教育支出占18%,可見河北省對教育的支持力度很大和對教育的重視。
選取河北省財政教育支出(億元)作為代表對教育的投入,選取河北省的地區生產總值(GDP,億元)作為代表經濟發展水平。這2個指標的觀測序列都具有指數增長趨勢,因此對這些數據取對數,分別記為LEE和LGDP。
在利用協整分析研究財政支出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之前,需要進行單位根檢驗。單位根檢驗選取ADF檢驗法,ADF 檢驗考慮3種回歸形式(1.1),(1.2)和(1.3),3中模型中的滯后項階數根據AIC準則確定。
(1.1)
(1.2)
(1.3)
兩項指標分別來進行驗證,先選擇模型(1.1),若模型(1.1)的t統計量能夠拒絕原假設則為I(0),若不能拒絕存在單位根為零的原假設,則進入下一步選擇模型(1.2)來驗證;若模型(1.2)的t統計量能夠拒絕原假設則為I(0),若不能拒絕存在單位根為零的原假設,則進入下一步選擇模型(1.3);若模型(1.3)的t統計量能夠拒絕原假設則為I(0),若不能拒絕存在單位根為零的原假設,則存在單位根。
如果上述檢驗不能拒絕原假設,就要對序列的一階差分進行檢驗,重復上述過程,若能拒絕記為I(1),若不能拒絕存在單位根為零的假設。就要對序列的二階差分進行檢驗,重復上述過程,若能拒絕原假設則記為I(2)。
以D(LEE,1)為一階差分,D(LEE,2)為二階差分,同理D(LGDP,1)為一階差分,D(LGDP,2)為二階差分。根據單位根檢驗在二階差分時T統計量小于置信水平達到了平穩狀態,財政教育支出和GDP分別在二階差分后的t統計量均小于1%、5%和10%置信水平下的臨界值,則拒絕原假設,說明這兩項指標的二階差分數據為平穩序列。
協整分析。由上述可知,兩項指標都為二階單整,可探究他們之間的協整關系。為了尋找河北省財政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是否具有協整關系,從而分析能否能夠建立它們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這里主要考察財政教育支出與GDP之間的協整關系,利用OLS法估計并得到殘差et,然后對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以及采用Engel-Granger兩步法兩變量做協整檢驗。構建模型如下,首先對LGDPt與LEEt進行簡單線性回歸。
LGDP=b1+b2LEE+et(2.1)
得到LGDPt=5.578496+0.690606LEEt+et(2.2)R2=0.990301
再次,對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若殘差et序列平穩,則說明兩指標之間具有協整關系。對式(2.2)的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根據協整回歸殘差的ADF檢驗得,在5%置信水平下(2.2)能說明GDP與財政支出之間具有協整關系,因此確定模型(2.2)作為河北省經濟增長與財政教育支出的協整方程。
誤差修正模型。誤差修正模型能在協整分析反映具有長期均衡的基礎上,同時反映出短期偏離長期均衡的修正機制。以模型(2.2)進行誤差修正模型,結果為(3.1)
D(LGDPt)=0.068781+0.282564D(LEEt)-0.151945et-1
(3.1)
從協整檢驗可知,河北省的GDP與財政教育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從模型(2.2)來看,河北省財政教育增加一個單位,GDP增長0.690606個單位;可以看出河北省的財政教育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力度是很大的。從誤差修正模型(3.1)來看,誤差系數為-0.151945,符合負反饋修正機制,說明短期偏離長期均衡會進行修正,以15.1945%的力度進行修正,修正力度能夠明顯反映出財政教育支出對經濟增長有著很大作用。同時對比長期均衡與短期均衡的彈性,長期的彈性系數為0.690606相比短期的彈性系數0.282564,得出長期的彈性大于短期的彈性,說明河北省的財政教育支出在長期對經濟增長具有比短期更顯著的作用。
從協整分析可知,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有著長期均衡關系,以下研究LGDP與LEE之間是否具有Granger因果關系,進一步考察財政教育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由于LGDP和LEE為非平穩序列但經濟增長與財政教育支出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因此可以直接建立VAR模型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
根據Granger因果檢驗得知,在滯后1階上,1%的顯著水平上經濟增長是財政教育支出的原因,但財政教育支出不是經濟增長原因,說明經濟增長促進財政教育支出,財政教育支出沒有帶動經濟的增長。在滯后2和3階上,5%的顯著水平上經濟增長是財政教育支出的原因,說明經濟增長促進財政教育支出,但財政教育支出沒有促進經濟增長。也就是說河北省財政教育支出的增長源自于經濟的增長,但財政教育支出的增長還沒有轉化為經濟的增長。
利用脈沖效應函數分析經濟增長的沖擊對財政教育支出的動態反應,還有財政教育支出的沖擊對經濟增長的動態反應。如圖1:


圖1 河北省財政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脈沖效應分析
由圖1,Response of LGDP to LEE,表示河北省經濟增長對財政教育支出的響應,經濟增長受到財政教育支出的沖擊后在第2期才開始有反應,呈現緩慢上升,在第5期達到最大值,然后沖擊作用開始正向收斂趨勢,說明財政教育支出的增長對經濟增長具有延遲效應,但對經濟的增長具有長期的促進作用,這也符合事實,財政教育的投入轉化為經濟的增長需要一個過程;Response of LEE to LGDP,表示河北省財政教育支出對經濟增長的響應,財政教育支出受到經濟增長的沖擊后,從第1期開始到第4期一直處于一個快速上升的過程,在第4期經濟增長對財政教育支出的沖擊效果達到頂峰,之后保持一個高效果緩慢正向收斂,說明經濟增長的沖擊對財政教育支出能夠直接影響且影響力度大持續時間長。這也和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相符合,河北省的經濟增長對財政教育支出影響大于財政教育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從實證分析可得出,河北省經濟發展與教育支出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不對稱關系,這說明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各方面干擾,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
對財政教育支出來說,河北省有11個地級市,每個地級市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一樣,同時城市和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不一樣。河北省的教育資源大多集中在經濟較好的地區,經濟較好地區的教育基礎設施也優于其他地區。在高等教育的投入上少,河北省是每年的高考大省,但在河北省知名大學的數量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河北省應加大對高等教育和對經濟狀況差的地區的投入,才能使得財政教育支出發揮其更好的效果。
從財政教育支出的回報率來看,在協整分析中,財政教育支出每增加一個單位,經濟增長0.690606個單位,同時從2000年到2017年財政教育支出增長16倍多,能夠看出河北省在逐步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但對教育的投入還不能短時間內轉化為經濟增長,一方面對人才的教育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培養,另一方面說明河北省沒有給高水平人才提供合適的崗位,導致高水平人才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能或者高水平人才流失到其他省域。在此,河北省應該出臺相應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高水平人才看到回省發展的前景,同時還要給高水平人才提供能夠發揮其才華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