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炯權

“以房養老”,是指老人將自己具有獨立產權的房子抵押給保險公司,然后每月從保險公司領取一筆固定的養老金,待老人去世后,保險公司再處置房子,房子抵押并不影響老人繼續居住。
70歲的譚大媽住在廣州市越秀區一套位于5樓的32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她30多歲離婚后一直單身,沒有子女。隨著年齡增長,長年獨居的她越來越擔憂養老問題。親戚多在香港和佛山,她年輕時攢下一點積蓄防著以后生病,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讓她的生活非常拮據。每月水電燃氣花費加起來差不多500元,剩下1500元,應付一日三餐,她連衣服都不舍得買。
譚大媽迫切希望手頭寬裕一點。她曾打算將房子賣了再租房住,但發現行不通。房子正對著高架橋,車流噪音大,很多看房的人因此壓價;且搬家大事,她一個人根本料理不了;房東也不愿意租房給她,怕她有個三長兩短。
2014年“以房養老”在廣州試點。譚大媽從報上看到消息后,找到承辦這一養老項目的保險公司了解相關情況。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告訴她,把房產抵押后還可以繼續住,也可以把房子租出去,每月還能收到養老金,直到“百年”歸老,無論領的養老金是不是超過了房子價值,生前不用償還保險公司一分錢。
譚大媽擔心上當受騙,一直猶豫著要不要跟保險公司簽“以房養老”合同。之后,一場大病讓她臥床不起。外地的親戚雖都表示了慰問,但無法照顧她,最后還是鄰居一家照顧她。
由此,譚大媽下定決心辦“以房養老”。2015年,經過第三方評估公司評估,譚大媽的這套房屋估值72萬元。當年11月,譚大媽正式簽下協議,從此每月從保險公司獲得1800多元養老金,直到“百年”。譚大媽決定,自己去世后委托保險公司將房屋拍賣,售價超出其養老金及利息之和的部分歸鄰居一家所有。
如今,譚大媽每月退休金漲到2700元,加上保險公司每月給的1800元,經濟上比之前寬裕很多。“我現在每星期去茶樓跟老朋友喝三次茶,有時還外出旅游。”譚大媽說,如今的生活質量比以前大大地提高了,過得也比以前開心了。“如果以后身體差了,就考慮住進養老院,將房屋出租。”
2014年第一批“以房養老”城市試點,北京的康大爺就報了名。康大爺住在北京市北五環邊上的一個小區,報名那年他69歲。由于女兒不幸去世,家里只剩下康大爺和老伴相依為命。老兩口每月退休金加起來有7000多元。雖然不愁吃喝,但康大爺總覺得手頭有點緊。
康大爺說:“我們老兩口吃飯花不了多少錢,剩下的錢就是給醫院準備的。人老了體質越來越差,這病那病的,上醫院檢查治療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以房養老”自2014年開始啟動試點,限于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四城;2016年,試點擴大至各直轄市、省會城市(自治區首府)、計劃單列市,及江蘇、浙江、山東和廣東部分地級市。然而,試點4年成效并不理想。目前僅有一家保險公司在全國開展了相關產品業務。截至2018年7月底,該公司累計承保139單(99戶),簽約意向客戶201單(141戶),數量仍然偏少。
業內人士認為,制約“以房養老”順利推廣主要有三大瓶頸。
一、受傳統觀念影響,多數人愿意把房子留給子女。
“花畢生積蓄買的房子,就這樣抵押給了保險公司?應該沒幾個人愿意吧?”年過六旬的劉筠是長沙市開福區的一位普通市民,在他看來,“百年”之后把房子留給子女才是首選。
劉筠的觀點,鄰居王煥芝也認同。73歲的王煥芝是機關單位退休干部。“我有退休金,吃穿不成問題,沒必要把房子抵押出去。”
92歲的曹大娘家住長沙市天心區木蓮沖,老伴和大兒子已過世,她現在和小兒子一家過,“我現在這年紀,他們還眼巴巴看著我這房子呢,要是房子抵押給保險公司了,那我死了估計也會被他們罵。”
作為年輕人,陳先生不支持父母“以房養老”。“我和妻子都是獨生子女,說實在的,贍養雙方老人和養小孩很吃力,父母把房產留給我們也算是一種經濟上的援助。”陳先生坦言,他不會考慮讓父母“以房養老”。另外,老人去世后,房子歸保險公司,他也不能接受。

“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在中國人心中已經占據著主流,給子女遺贈房產的傳統也根深蒂固。目前參與“以房養老”的老年人,多數是無子女老人和“失獨”老人。另外,老人壽命越長,抵押的房產回本的可能性才越高。如果老人壽命短,明顯就吃了虧。再就是三線城市房價相對低,即使老人參與“以房養老”,得到的養老金也不會太高。所以,不少老人和他們的子女都對此持觀望態度。
二、配套措施不完善,操作中遇到的問題難以解決。
74歲的孫大娘獨居在長沙中心城區一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老伴去世多年,獨生女兒大學畢業后定居上海。她沒有跟女兒一起生活,也沒要女兒給生活費。孫大娘每月退休金2000余元,日常生活開支后所剩無幾。
2016年,孫大娘請保險代理人替她算了一筆“以房養老”的賬。按當時房價,她名下這套房子約為60萬元。設定她從70歲開始領取保險金,直至90歲,共20年。如果抵押這套房子,保險公司每月給她1600元保險金,除了可以改變她日常開支捉襟見肘的窘境,外出旅游資金也不成問題。但是,她幾次找保險公司咨詢了解后,還是遲遲不敢下定決心與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合同。
讓孫大娘遲疑不決的原因有三:一是“以房養老”業務才開始啟動,當時長沙還沒有人辦過這一業務,她擔心保險公司不會按照合同兌現承諾。二是某些合同條款她反復看了幾次都不是很明白,工作人員的解釋也很模糊;三是如果自己活過了90歲甚至100多歲,保險公司每月給付的保險金以后能否按照物價上漲指數相應提高。
在長沙,有這種想法的老人不在少數。
“那些沒有子女的老人簽署‘以房養老合同后,保險公司對他們不管怎么辦?”“老人去世后,子女想把抵押的房子贖回來,贖金按保險公司原先付給老人的價格還是按市場價?”針對這樣的擔心,湖南商學院尹元元教授表示,“以房養老”與金融貸款、擔保機構、資產評估以及個人的信用系統完善健全息息相關,在長達幾十年的抵押期限中,遇到的細節問題目前還缺少配套的措施與制度設計,也導致了部分老人對“以房養老”信心不足。
三、承擔風險,導致金融機構持觀望態度。
一些保險公司對“以房養老”也持觀望態度。長沙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險公司負責人說,保險公司的核心是通過資本運作讓資產保值、增值,希望拿到的資產干干凈凈。但在抵押過程中,保險公司很擔心房價下跌、抵押物縮水;同時,還有房屋損毀、折舊、老人預期生存年限等各類支出風險。
保險公司一工作人員毫不諱言,他們雖有“以房養老”業務的嘗試,但仍面臨房價波動、輿論及法律政策、房屋處置等諸多風險。老人選擇“以房養老”后,保險公司是逐月支付費用給老人直至去世。若保險公司預測老人壽命較長,每月支付金額就會較少,一旦老人過快辭世,容易引發家屬與保險公司對房屋剩余價值的爭論。如果老人中途反悔,或他們的子女入住后不退房怎么辦?
業內人士表示,“以房養老”需先行評估房屋資產價值,以此判定養老金額度。在實操過程中最常見的分歧是,老人希望房子有高估值,而保險公司會考慮經濟大勢、購房需求變數等各類影響房價升值的不確定因素,做低房屋的未來增值部分。這往往導致老人及其子女和保險公司之間矛盾層出不窮,糾紛不斷,影響業務的順利開展。
雖然“以房養老”在試點中還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在全國推廣的意義卻不容置疑。有關專家表示,只要朝著以下三個方面去努力,就能突破瓶頸制約,迎來前行路上的光明。
一方面,輿論要引導老年人及子女轉變觀念。
養兒防老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為了子女,許多老人不惜犧牲己的幸福晚年。一些老人勤爬苦做、省吃儉用,把畢生的積累用于買房,新房讓給子女住,自己住舊房,到頭來房產也要留給子女,認為只要子女幸福,自己做牛做馬也值得。殊不知,這會縱容子女“啃老”,一旦他們失去了對父母的依賴,或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往往承受不住壓力,很可能輕生自殺,或走向偷盜搶劫、坑蒙拐騙的歧路。黨和政府的輿論宣傳與教育,要引導老年人改變落后的觀念。
首先要讓老人摒棄刻薄自己、溺愛子女的做法,倡導與時俱進,為幸福晚年而活。當退休金不夠養老開支時,就應當考慮“以房養老”。為將房產留給子女而自己吃糠咽菜不值得,該出手時便出手。事實上不給子女留遺產,倒逼他們自力更生,在事業上取得驕人的業績,才是做父母的榮耀與自豪,才算真正的幸福。其次要讓做子女的知道:父母“以房養老”晚年過得開心,不至于虧了身體而患病住院需要人照料,實際上是幫了自己的忙,可以安心工作。
輿論宣傳與教育,還要讓老年人及其子女明白: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越來越嚴重,社會養老保障面臨巨大挑戰的情況下,“以房養老”作為一種補充養老保險在全國推廣,既是幫政府分擔了壓力,同時也給老百姓帶來了福音。因此,都應責無旁貸地帶頭實施支持。
另一方面,政府與行業配合激發市場活力。
業內分析,隨著經濟社會轉型以及市場不斷培育,三個因素會支撐“以房養老”市場實現突破。一是人口結構變遷,家庭代際關系變化,空巢與失獨老人增加;二是社會養老保障水平有限,多樣化養老方式亟待拓展;三是自有房比重較大,住房資產價值上升。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副教授張虹認為,“以房養老”需要房地產評估、交易、公證等機構參與,政府有關部門應設定準入門檻,建立協作聯動機制,保障規范公正。在發展初期,應優先考慮失獨、空巢、無子女的老人家庭。在今后的推廣中逐步擴大抵押房產的范圍,將其他類型的不動產,如商業類房產、共有產權房、農村宅基地房產等列入抵押范圍,以便解決更多老年人的收入問題。
最后一方面,強化市場服務監管,提高信用度。
“以房養老”在試點推廣中,群眾普遍反映保險條款并不十分明晰,特別是一些后續的權益問題不明晰,工作人員的解釋也模棱兩可。建議將服務模式標準化和精細化,提高可信度;同時,要做好頂層設計,加大政府與行業的監管力度,保障老年人和保險機構的相關權益。
國家銀保監會在此次全國推廣的通知中特別強調,保險機構要做好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等綜合研判,加強“以房養老”保險的風險防范。業內人士認為,“以房養老”涉及保險、房產、信貸等多個金融環節,建議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以應對在開展保險業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長壽風險和利率風險。同時,還要管控好房地產市場波動風險和房產處置風險,建立規范有序的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市場。
“以房養老”表面看是用房子換來持續的養老金提高生活水平。但實際上并非那么簡單。“老人的養老痛點不只是錢的問題,他們更期待的是專業細致的服務。”專家指出,這些延伸問題,需要政府與相關行業共同研究,拿出切實有效的舉措,“以房養老”才有望進入發展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