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棄劍
2018年4月12日,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當天上午,中央軍委在南海海域舉行隆重的海上閱兵,由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領銜的48艘艦艇編隊接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我們會發現,每一艘軍艦都有自己的舷號和名字,讓人覺得熟悉又親切。
數以萬計的大小軍艦在歷史長河中浮沉,它們是流動的國土,游弋在遠海大洋。其中一些軍艦不但給它們所屬的國家,而且給全世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影響,它們的名字被刻進了歷史,比如進化論作者達爾文完成環球生物學調查所乘坐的英國炮艦“小獵犬”號(HMS Beagle)。
每個國家都有為其軍艦命名的傳統,我國也不例外。1950年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成立一周年慶典暨艦艇命名典禮上,人民海軍的第一批艦艇以“井岡山”“延安”“遵義”“古田”等革命圣地的地名被命名。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目前我國大部分戰艦均采取城市地名加艦艇舷號的方式命名。
舷號主要用于區別同一型號的艦艇,因為相同型號的艦艇不可能只生產一艘,這些軍艦外觀上一模一樣,如果沒有舷號,根本分不清楚誰是誰。
中國海軍軍艦的舷號有一套完整的編號規則,基本上就是按照軍艦種類來劃分的。
01—99為大型艦艇和訓練艦,比如舷號16的“遼寧”號航空母艦、舷號81的“鄭和”號訓練艦;100—199為驅逐艦,比如舷號172的“昆明”號驅逐艦和舷號116的“石家莊”號驅逐艦;200—399為常規動力潛水艇,比如舷號351的飛航導彈潛艇;400—499為核動力潛水艇,比如舷號401的“長征一號”核潛艇和舷號419的“長征十六號”核潛艇;500—599為護衛艦,比如舷號550的“濰坊”號護衛艦和舷號577的“黃岡”號護衛艦;600—799為獵潛艇,比如舷號622的“蓬萊”號獵潛艇和舷號729的“天柱”號獵潛艇;800—849為掃雷艦,850—899為各類輔助船,比如舷號818的“昆山”號掃雷艇和舷號890的“巢湖”號補給艦;900—999為各種大中型兩棲登陸艦船,比如舷號917的“五臺山”號登陸艦和舷號998的“昆侖山”號登陸艦。
軍艦的艦名,則根據不同的艦種采用不同級別的地名。一般情況下,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等一級艦艇會用省和自治區的名字命名,驅逐艦用省會城市和大連、青島、寧波等計劃單列市的名字命名,護衛艦用地級市的名字命名,獵潛艇等小型艦艇則用縣級市或縣的名字命名。
至于其他水面艦艇、補給艦,則用全國各大湖泊名字命名,以廣闊浩淼的大湖象征補給艦強大的燃料和給養補充能力。兩棲艦艇全部用山脈命名,因為兩棲艦艇的排水量往往很大,從近處看去像是停靠在碼頭的一座座小山。坦克登陸艦和船塢登陸艦的艦名有“雁蕩山”“五臺山”“昆侖山”“長白山”等。
試驗艦是全軍技術試驗的先鋒艦船,艦上官兵在技術和武器試驗中不但要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還經常冒著巨大的風險。這種艦艇普遍以著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比如“華羅庚”“畢昇”“李四光”“祖沖之”。
而作為未來海軍軍官搖籃的訓練艦,全部用知名愛國人物的名字命名,比如“世昌”“鄭和”“戚繼光”,以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
潛艇是海軍的殺手锏,也是保密級別相當高的作戰艦艇,因此中國海軍潛艇的命名采取了和水面艦艇完全不同的方式:常規動力潛艇全部用“長城XX號”作為艇名,核動力潛艇則用“長征XX號”作為艇名。
比起冷冰冰的完全以實用為目的的艦艇編號,艦艇命名顯得更為人性化,也更有利于傳承部隊的光榮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