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倞
(南江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四川 巴中 635600)
子宮肌瘤是一種良性女性生殖系統腫瘤。此病多發生于中年女性。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繼發性貧血、盆腔包塊、月經過多、不孕及流產等[1]。本文對南江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8例子宮肌瘤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研究,旨在探究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
從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南江縣人民醫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中隨機抽選6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4例患者。對照組患者中年齡最小的28歲,最大的67歲,平均年齡(42.65±4.29)歲;其病程為1~10年,平均病程(5.84±1.21)年。觀察組患者中年齡最小的27歲,最大的66歲,平均年齡(43.45±4.59)歲;其病程為1~11年,平均病程(5.83±1.48)年。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
1)知情并自愿參與本研究,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2)其病情符合子宮肌瘤的診斷標準,且經B超檢查和宮頸細胞學檢查被確診患有子宮肌瘤。3)具有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適應證。
1)合并有其他嚴重的女性生殖系統疾病。2)臨床資料不全。3)合并有嚴重的精神疾病。4)合并有子宮頸、子宮內膜的惡性病變。
為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是: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消毒、鋪巾和麻醉。在其臍孔、麥氏點、反麥氏點附近做切口。對于子宮及子宮肌瘤體積較大的患者,可將切口適當上移,并擴大麥氏點處的切口,以便于經此切口取出肌瘤。為患者建立氣腹,協助其取臀高頭低位。將腹腔鏡置入其腹腔內,切開其子宮,并探查其子宮肌瘤的具體位置和個數。在較大子宮肌瘤的所在部位注射2支垂體后葉素。使用電凝鉤切開肌瘤的包膜,然后摘除肌瘤。使用生理鹽水對腹腔和宮腔進行反復沖洗,確保腹腔和宮腔內無活動性出血點后,取出腹腔鏡,并逐層縫合切口。為對照組患者采用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是: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腰硬聯合麻醉。對其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然后在其下腹部做切口。對其腹腔內的情況進行探查,并切開其子宮。剔除子宮肌瘤,對肌瘤殘腔進行縫合。對術區進行止血處理,然后逐層縫合切口。
對比兩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手術的時間、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對治療的滿意率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采用自制的對治療滿意度調查表評價患者對治療的滿意程度。該調查表包含十分滿意、比較滿意和不滿意三個選項。滿意率=(十分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應用SPSS 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和手術時間的平均值分別為(104.64±8.29)ml、(3.84±1.24)d、(6.26±0.26)d、(82.64±4.75)min,觀察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和手術時間的平均值分別為(55.87±7.45)ml、(1.45±0.36)d、(5.54±0.23)d、(99.84±4.67)min。觀察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患者,其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其手術的時間長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對比()
分組 例數 術中的出血量(ml) 手術的時間(min) 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d) 住院的時間(d)對照組 34 104.64±8.29 82.64±4.75 3.84±1.24 6.26±0.26觀察組 34 55.87±7.45 99.84±4.67 1.45±0.36 5.54±0.23 t值 23.1539 13.6633 9.7945 10.9753 P值 <0.05 <0.05 <0.05 <0.05
在術后,對照組34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占2.94%)發生尿頻,有3例患者(占8.82%)發生切口感染,有1例患者(占2.94%)發生腹腔粘連,有3例患者(占8.82%)發生胃腸功能紊亂,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3.52%(8/34)。觀察組34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占2.94%)發生尿頻,有1例患者(占2.94%)發生切口感染,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88%(2/34)。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對比
對照組患者中對治療工作的評價為十分滿意的患者有9例(占26.47%),為比較滿意的患者有12例(占35.29%),為不滿意的患者有13例(占38.24%)。對照組患者對治療的滿意率為61.76%(21/34)。觀察組患者中對治療工作的評價為十分滿意的患者有19例(占56.88%),為比較滿意的患者有13例(占38.24%),為不滿意的患者有2例(占5.88%)。觀察組患者對治療的滿意率為94.12%(32/34)。觀察組患者對治療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子宮肌瘤的發病率逐漸增高,且患者呈年輕化的趨勢[3]。
子宮肌瘤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繼發性貧血、盆腔包塊、月經過多、不孕及流產等。臨床研究發現,子宮肌瘤的發生與患者存在不良的生活習慣、精神壓力過大、內分泌紊亂、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4]。以往臨床上常采用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
此手術具有操作簡單、可在直視下完成手術操作等特點。但與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相比,用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具有創傷大、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多等缺點。夏愛華[5]研究指出,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屬于開放式手術,采用此手術治療子宮肌瘤易導致患者發生術后胃腸功能紊亂、腹腔感染和盆腔感染,從而可嚴重影響其預后。李春香[6]通過臨床實踐證實,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降低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紊亂、腹腔粘連、盆腔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縮短其住院的時間。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55.87±7.45)ml〕少于對照組患者,其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1.45±0.36)d〕和住院的時間〔(5.54±0.23)d〕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5.88%(2/34)〕低于對照組患者,其對治療的滿意率〔94.12%(32/34)〕高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減少患者術中的出血量,縮短其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