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霞,凌 靜,潘曉華,石慧敏,吳群英
(江陰市人民醫院婦科,江蘇 江陰 214400)
子宮肌瘤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目前,對子宮肌瘤患者進行治療的主要手段有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上對小子宮肌瘤患者使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的效果較好,但對于大子宮肌瘤患者使用該手段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尚不明確。為了進一步探討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在治療大子宮肌瘤患者方面的應用效果,江陰市人民醫院婦科對其收治的29例大子宮肌瘤患者進行了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江陰市人民醫院婦科收治的61例大子宮肌瘤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其子宮內肌瘤的個數小于5個的患者。2)其單個子宮肌瘤的最大徑線在6~15cm之間的患者。3)其子宮肌瘤的位置在漿膜層或肌層的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存在腹部粘連癥狀的患者。2)患有宮頸肌瘤的患者。3)患有惡性子宮肌瘤的患者。將這61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2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4.23±7.01)歲;其子宮肌瘤最大徑線的平均值為(9.67±3.14)cm;其術前血紅蛋白的平均值為(118.73±9.52)g/L。觀察組29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5.12±5.12)歲;其子宮肌瘤最大徑線的平均值為(8.22±2.01)cm;其術前血紅蛋白的平均值為(120.25±8.77)g/L。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了江陰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后,將其腹部打開,清除其子宮內的瘤體后,縫合其手術切口。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后,為其取膀胱截石位,并對其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2)為患者建立人工氣腹:在患者的左下腹處、右下腹處和恥骨聯合上緣處使用氣腹針進行穿刺,并注入CO2。然后觀察其子宮內肌瘤的數量和大小。3)對患者使用縮宮素進行持續的靜脈滴注。縮宮素具有較好的收縮血管和止血的作用[1]。4)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用靈活的切口方式對其瘤體進行剔除操作。5)將患者子宮內的瘤體徹底清除后,對其手術切口進行縫合,并對其手術部位進行電凝止血處理。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進行手術的用時、術后首次排氣的時間、體溫恢復正常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和術中的出血量。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到SPSS20.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進行手術的用時、術后首次排氣的時間、體溫恢復正常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更短,其術中的出血量更少(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組別 例數 進行手術的用時(min) 術后首次排氣的時間(h) 體溫恢復正常的時間(d) 術中的出血量(ml) 住院的時間(d)對照組 32 90.7±22.16 40.27±8.72 2.75±1.57 138.79±39.21 9.37±1.97觀察組 29 88.31±20.57 12.55±10.03 1.46±1.21 107.32±35.25 4.99±2.22
子宮肌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以往,臨床上多采用傳統的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采用此術式需要分層解剖患者子宮內的組織,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易導致其出現術后并發癥。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手術的發展,該術式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2-3]。有研究表明,對大子宮肌瘤患者使用腹腔鏡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縮短其康復的時間。但是,在對子宮肌瘤患者進行治療時,應根據其具體的情況,為其選擇更為恰當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劉陶等的研究結果表明,當子宮肌瘤患者肌瘤的數量超過8個、肌瘤的最大徑線超過15 cm或有3個以上肌瘤的最大徑線超過5 cm的情況時,為其使用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的效果更為理想[4-5]。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組患者進行手術的用時、術后首次排氣的時間、體溫恢復正常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更短,其術中的出血量更少。這說明,與進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效果相比,對大子宮肌瘤患者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效果更好,可有效地縮短其治療的時間,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