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貴
(重慶市沙坪壩區中西醫結合醫院,重慶 401334)
研究證實,導致膽總管結石患者進行二次手術的原因較多,如膽腸吻合口狹窄、結石再生及膽管狹窄等。對該病患者的膽道進行二次手術不僅會再次對其身體造成創傷,還會對其心態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提高對這類患者進行二次手術的成功率,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對需接受二次手術的膽總管結石患者施行膽腸內引流術的效果。
擇取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重慶市沙坪壩區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52例需要接受膽道二次手術的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均分為膽腸內組與膽道外組。在膽腸內組26例患者中,有男性14例,女性12例,其年齡為24~68歲,其平均年齡為(45.41±4.51)歲。在膽道外組26例患者中,有男性13例,女性13例,其年齡為25~68歲,其平均年齡為(45.34±4.7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為其進行膽道造影檢查,然后對膽道內組患者施行膽腸內引流術,對膽道外組患者施行膽道外引流術。進行膽腸內引流術的具體方法是:1)囑患者取仰臥位,在其右上腹經腹直肌做切口。2)對其膽囊區域進行全面探查后明確病變的位置。3)切開膽總管,處理病變,并進行止血操作。4)在十二指腸懸韌帶下20 cm處切斷空腸,縫閉近側斷端,游離腸段,然后用蒂鉗作連續全層內翻縫合,將原縫線由兩側向中央抽緊,對漿肌層進行連續內翻縫合[1]。5)將膽管與結腸后端吻合,采取絲線間斷外翻單層褥式縫合的方法進行縫合。6)吻合近、遠段空腸端,切開十二指腸的外側腹膜,自后方解剖分離十二指腸,以利于吻合[2]。7)縫閉系膜裂孔,安置皮下盲袢。這樣做的好處是即使發生了切口感染,也不致發生盲袢瘺。進行膽道外引流術的具體方法是:1)囑患者取仰臥位,在其腹部做切口。2)在處理病變后,將金屬導管置入患者的右肝管中,將逆向穿刺套管針經導鞘置入,再從其肝右后葉膈面刺入,然后快速拔除套管針芯。3)將導絲從逆向穿刺套管的尾端置入。以導絲為導向,從肝外向肝內置入膽道引流管,使其尖端到達膽總管十二指腸的上部。4)在患者右腋中線的肋緣下做一個0.5 cm的切口,將引流管的末端由此處夾出其體外。5)將膽總管切口縫合,并妥善固定引流管。
1)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的總有效率[3]。臨床療效的判定標準是:⑴痊愈: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治療后無任何不良反應。⑵改善: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術后偶有右上腹疼痛感。⑶無效:患者右上腹痛感強烈,或發生黃疸、發熱或腎功能衰竭等不良反應。治療的總有效率=(痊愈例數+改善例數)/總例數×100%。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0.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26例膽道外組患者中,臨床療效判定等級為痊愈的患者有10例,為改善的患者有11例,為無效的患者有5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0.77%。在26例膽腸內組患者中,臨床療效判定等級為痊愈的患者有17例,為改善的患者有8例,為無效的患者有1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15%。膽腸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膽道外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
在26例膽道外組患者中,發生切口感染的患者有2例,發生肝腸吻合口漏的患者有1例,發生肺部感染的患者有1例,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5.38%。在26例膽腸內組患者中,發生切口感染的患者有1例,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3.85%。膽腸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膽道外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近年來,膽道疾病的發生率逐年增高[4]。膽道系統是肝臟發揮排泄與分泌功能的重要通道,其下段通向十二指腸[5]。由于膽道系統的解剖結構比較復雜,且與周圍器官關系密切,因此當患者的膽道受到損傷后,其機體的多項生理功能均會受到較大的影響。研究證實,曾進行膽道手術治療的患者,其需接受二次膽道手術治療的風險較高,主要原因有膽腸吻合口狹窄、結石再生及膽管狹窄等。對這類患者進行二次膽道手術不僅會再次對其身體造成創傷,還會對其心態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
有研究認為,引流管的放置方式會直接影響接受二次膽道手術患者的臨床療效。近年來,隨著現代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膽腸內部引流技術逐漸得到推廣和應用。相較于膽道外引流的方式,進行膽腸內引流術具有引流效果好、操作便利、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等優點。此外,進行膽腸內引流術還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對膽總管的傷害。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膽腸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膽道外組患者,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膽道外組患者,P<0.05。由此可見,對膽總管結石患者施行膽腸內引流術的臨床效果顯著,且能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