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芹
(新疆兵團第二師31團醫院,新疆 尉犁 841503)
近年來,高血壓的發病率逐漸升高,且患者呈年輕化的趨勢[1]。目前臨床上對此病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有學者認為,此病的發生與患者的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進行藥物治療是臨床上治療高血壓的主要手段[2]。利血平是臨床上常用的降壓藥。但有研究指出,單用利血平治療高血壓的效果不夠理想。本文對新疆兵團第二師31團醫院收治的64例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究聯用纈沙坦和利血平治療高血壓的效果。
從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新疆兵團第二師31團醫院收治的高血壓患者中選取6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均無藥物過敏史,且均未患有意識障礙或精神疾病。應用隨機抽簽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32例/組)。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8例,女14例;其年齡為45~61歲,平均年齡(48.25±1.24)歲;其病程為1~6年,平均病程(3.24±0.52)年。聯合組患者中有男17例,女15例;其年齡為45~62歲,平均年齡(48.26±1.23)歲;其病程為1~5年,平均病程(3.23±0.54)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這兩組患者均進行糾正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等治療。在此基礎上,為對照組患者應用利血平(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61023288,生產廠家:西安天一秦昆制藥有限責任公司)進行治療。利血平的用法是:口服,0.25~0.5 mg/次,1次/d。在應用利血平的基礎上,為聯合組患者加用纈沙坦(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70118,生產廠家: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進行治療。纈沙坦的用法是:口服,80 mg/次,1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周。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舒張壓(DBP)和收縮壓(SBP)。在治療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觀察其心肌梗死、心絞痛及腦卒中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統計軟件SPSS 17.0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對照組患者的平均SBP和平均DBP分別為(149.57±8.80)mmHg、(98.25±8.44)mmHg,聯 合組患者的平均SBP和平均DBP分別為(150.70±7.98)mmHg、(97.98±7.92)mmHg;兩組患者的SBP和DBP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平均SBP和平均DBP分別為(142.54±6.24)mmHg、(92.31±5.01)mmHg,聯合組患者的平均SBP和平均DBP分別為(124.25±8.85)mmHg、(88.50±4.56)mmHg;兩組患者的SBP和DBP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患者的SBP和DBP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壓控制情況的比較(mmHg,)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壓控制情況的比較(mmHg,)
組別 例數 DBP SB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2 98.25±8.44 92.31±5.01 149.57±8.80 142.54±6.24聯合組 32 97.98±7.92 88.50±4.56 150.70±7.98 124.25±8.85 t值 2.015 10.024 1.054 8.457 P值 >0.05 <0.05 >0.05 <0.05
在隨訪期間,聯合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占3.13%)發生心絞痛,有1例患者(占3.13%)發生腦卒中,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25%(2/32);對照組患者中有5例患者(占15.63%)發生心絞痛,有4例患者(占12.50%)發生腦卒中,有1例患者(占3.13%)發生心肌梗死,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31.25%(10/32);聯合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89,P<0.05)。
高血壓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慢性病。此病是引發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及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此病的發病率逐漸升高,且患者呈年輕化的趨勢。有研究指出,高血壓患者的病情若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可發生糖尿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并發癥[3]。目前臨床上對高血壓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有學者認為,此病的發生與患者的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利血平的主要成分為吲哚類生物堿。此藥具有顯著的降壓效果。纈沙坦是一種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此藥可選擇性地阻斷AngⅡ與AT1受體的結合,從而可起到抑制血管收縮及醛固酮的釋放、降低血壓的作用。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聯合組患者的SBP和DBP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在隨訪期間,聯合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聯用纈沙坦和利血平治療高血壓能夠改善患者血壓的水平,降低其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