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金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宿遷醫院,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市人民醫院,江蘇 宿遷 223800)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又被稱為耳石癥。此病屬于耳源性眩暈性疾病。BPPV患者在所有眩暈患者中的占比為20%~30%[1]。臨床上在對BPPV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時,極易將其誤診為頸椎病、腦供血不足等。以往,臨床上對BPPV患者主要是使用藥物進行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由Epely提出的手法復位療法被應用于BPPV的臨床治療中,且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本次研究主要探討聯用藥物療法和手法復位療法對高齡BPPV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間徐州醫科大學附屬宿遷醫院收治的62例高齡BPPV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的病情符合《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2]中有關BPPV的診斷標準,經Dix-Hallpike試驗(變位性眼震顫試驗)和Roll試驗(仰臥滾轉式試驗)后,均被確診。2)患者的年齡均在60歲以上。3)患者均自愿簽署了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1)有精神病史的患者。2)患有中樞神經病變的患者。將這62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的31例患者中,有男性15例,女性16例;其年齡為61~86歲,平均年齡為(72.5±4.7)歲;其中左側BPPV患者有12例,右側BPPV患者有14例,雙側BPPV患者有5例;其首次眩暈發作至就診的時間為3天至12個月。在觀察組的31例患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14例;其年齡為61~88歲,平均年齡為(73.0±4.4)歲;其中左側BPPV患者有11例,右側BPPV患者有13例,雙側BPPV患者有7例;其首次眩暈發作至就診的時間5天至10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視頻眼震電圖檢查、雙眼掃視試驗、凝視試驗、視動試驗、靜態或動態位置試驗等。為兩組患者均使用藥物療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1)讓患者每次口服6 mg的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由衛材藥業公司生產,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20040130),3次/d。2)讓患者每次口服5 mg的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由西安楊森制藥公司生產,國藥準字為H10930003),1次/d。共治療4周。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手法復位治療。具體的方法是:讓患者取坐位,將其頭部向患側偏轉45°后,讓其將體位迅速轉變為仰臥懸頭位,再經中度頭伸位向其健側偏轉45°,然后讓其將體位旋轉至側臥位,最后讓其將體位緩慢恢復至坐位,并將頭部前傾30°,每個體位均需保持2 min,直至其眼震和眩暈的癥狀消失。在治療結束后,告知患者要保持頭位直立,在坐臥休息時要適當墊高頭部,在48 h后可恢復正常活動。每間隔2天治療1次,共治療4周。
使用VSI(前庭癥狀指數)對患者的眩暈癥狀進行評估。VSI包括平衡、眩暈、惡心、頭暈、頭痛、視覺敏感等項目,每個項目的評分均在0~60分之間。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臨床癥狀越嚴重。
1)顯效:經過治療,患者位置性眼震、眩暈等癥狀基本消失。2)好轉:經過治療,患者位置性眼震、眩暈等癥狀明顯減輕。3)無效:經過治療,患者位置性眼震、眩暈等癥狀改善得不明顯或在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8.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經過治療,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VSI評分更低(P<0.05)。詳見表2。
表2 進行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SI評分的比較 (分,`)

表2 進行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SI評分的比較 (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對照組 31 43.8±6.2 28.7±3.6 11.726 0.001觀察組 31 44.3±6.7 25.0±3.3 14.387 0.001 t值 0.304 4.218 P值 0.761 0.001
BPPV屬于周圍性前庭疾病。老年人是BPPV的高發群體。BPPV患者的臨床表現是:當其頭部運動到特定的位置后,其會出現短暫性眩暈的癥狀,同時還可伴有眼震、自感眩暈等自主神經癥狀。BPPV包括原發性BPPV和繼發性BPPV。原發性BPPV的發病原因不明;繼發性BPPV則是由外傷、前庭神經炎、進行內耳手術、梅尼埃病等所致[4]。甲磺酸倍他司汀是臨床上治療BPPV的常用藥。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有效地擴張血管,促使平滑肌收縮,提高內耳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腦組織的血液循環,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進而可起到緩解其眩暈癥狀的效果。用手法復位法治療BPPV的作用原理如下:通過識別患者受累的半規管來明確其耳石碎片的具體位置,再通過讓其改變頭位和體位,促使其半規管上懸浮的耳石碎片回落到其橢圓囊內,解除耳石對其半規管造成的影響[5]。對BPPV患者進行手法復位的關鍵是及時、準確、輕巧,力爭一次復位成功。但是,部分患者的耳石被牢固地粘連在半規管上,需多次對其進行手法復位才能使其耳石脫落。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手法復位療法對高齡BPPV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緩解其眩暈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