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霖
(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院,重慶 400830)
胃間質瘤是指發生于胃腸道肌壁間質的腫瘤,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非上皮異源性腫瘤。此病主要是由上皮樣細胞大量增殖所致。胃間質瘤的組織形態與胃平滑肌瘤相似[1]。本文對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院接診的22例良性胃間質瘤患者和13例惡性胃間質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究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鑒別診斷良、惡性胃間質瘤中的應用價值。
擇取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期間于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35例胃間質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35例患者中有男性27例,女性8例;其年齡的范圍在41~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33±2.17)歲;其中存在明顯臨床癥狀(包括嘔血、腹痛、腹部包塊及便血等癥狀)的患者有18例,無明顯臨床癥狀的患者有17例;其中有良性胃間質瘤患者22例,惡性胃間質瘤患者13例。
對這35例患者均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法是:采用全數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者進行檢查。該超聲診斷儀探頭的頻率為3.5~5.0 MHz。告知患者在進行檢查前需要空腹8 h。在患者進入檢查室后,協助其取側臥位、半坐位和平臥位,并分別對其腹部進行多切面掃查。觀察患者腫塊的大小、邊界、具體部位、與周圍器官的關系、內部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及有無轉移等情況[2]。注意觀察其腫塊與周圍器官之間的邊界是否清晰和包膜是否完整。
對比良性胃間質瘤患者和惡性胃間質瘤患者腫瘤的直徑、腫瘤內血流的阻力指數及其中腫瘤內血流豐富患者所占的比率。
使用SPSS 20.0統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良性胃間質瘤患者腫瘤的平均直徑、腫瘤內血流的平均阻力指數及其中腫瘤內血流豐富患者所占的比率分別為(3.11±0.75)cm、(0.49±0.06)、4.55%(1/22)。 惡 性 胃間質瘤患者腫瘤的平均直徑、腫瘤內血流的平均阻力指數及其中腫瘤內血流豐富患者所占的比率分別為(5.48±1.17)cm、(0.94±0.07)、92.31%(12/13)。惡性胃間質瘤患者腫瘤的直徑、腫瘤內血流的阻力指數均大于良性胃間質瘤患者,其中腫瘤內血流豐富患者所占的比率高于良性胃間質瘤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良、惡性胃間質瘤患者檢查結果的分析
胃間質瘤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中老年人是此病的高發群體。此病患者在發病的早期通常無明顯的臨床癥狀,隨著其病情的進展可出現食欲不振、腹部疼痛及嘔血等癥狀[3]。有研究指出,良、惡性胃間質瘤的區別如下:1)惡性胃間質瘤的直徑較大、形態多為不規則狀、易與周邊的器官組織發生粘連。良性胃間質瘤的直徑較小、與胃壁之間的邊界較為清晰,且形態較為規則[4]。2)惡性胃間質瘤內血流的阻力指數明顯大于良性胃間質瘤。3)與良性胃間質瘤相比,惡性胃間質瘤內的血流信號較為豐富。這是由于惡性胃間質瘤內存在豐富的血管網,且在瘤體增大時其內部會出現更多的新生血管。因此,在對惡性胃間質瘤患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時,可清晰地觀察到其腫瘤內部存在豐富的彩色血流信號[5]。為了探究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鑒別診斷良、惡性胃間質瘤中的應用價值,筆者對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院接診的35例胃間質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惡性胃間質瘤患者腫瘤的直徑〔(5.48±1.17)cm〕、腫瘤內血流的阻力指數〔(0.94±0.07)〕均大于良性胃間質瘤患者腫瘤的直徑〔(3.11±0.75)cm〕、腫瘤內血流的阻力指數〔(0.49±0.06)〕,其中腫瘤內血流豐富患者所占的比率〔92.31%(12/13)〕高于良性胃間質瘤患者中腫瘤內血流豐富患者所占的比率〔4.55%(1/22)〕。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鑒別診斷良、惡性胃間質瘤中的應用價值較高。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