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婷
(江蘇省宜興市人民醫院感染科,江蘇 宜興 21420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簡稱慢性乙肝)是臨床上常見的傳染性疾病。該病患者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易發生肝硬化、肝纖維化、肝癌等并發癥[1]。臨床上常使用抗病毒療法配合保肝、免疫調節等方法治療慢性乙肝。有研究表明,在慢性乙肝患者進行治療期間對其進行有效的護理,可明顯提高其療效,改善其預后[2]。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討對慢性乙肝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7年1月至12月期間江蘇省宜興市人民醫院感染科收治的72例慢性乙肝患者。將這72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36例患者。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10例;其年齡為16~74歲,平均年齡為(48.50±2.35)歲。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11例;其年齡為16~75歲,平均年齡為(49.65±3.6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兩組患者住院治療期間,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護理的方法是:1)協助患者辦理入院手續。2)對其進行病情評估,并根據評估的結果為其制定護理方案。3)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護理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基礎護理。(1)飲食護理。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為其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告知其需少食多餐,以保證其營養均衡。(2)告知患者應臥床休息,以降低其機體的代謝率,增加肝臟的血流量,有利于其肝細胞的修復。待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好轉、各項肝功能得到改善后,可指導其增加活動量。待患者的肝功能趨于穩定后,可讓其恢復日常活動。2)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1)為患者講解與其病情相關的知識,以加深其對自身病情的了解。并告知其在治護的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以增加其對治護的依從性。(2)與患者多進行交流,根據其具體的心理情況,為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3)對患者進行用藥護理。(1)遵醫囑告知患者具體的用藥方法、用藥量、用藥時間及用藥后其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2)在患者進行治療的第一個月,每1~2周為其進行一次血常規檢測,以后每月為其進行一次血常規檢測,直至治療結束。4)對患者進行用藥不良反應的護理[3]。(1)對于用藥后出現發熱癥狀的患者,遵醫囑為其注射干擾素進行治療,并叮囑其多飲水、盡量臥床休息。對于用藥后發熱癥狀嚴重的患者,可遵醫囑在為其注射干擾素的同時讓其服用解熱鎮痛藥物。(2)對于用藥后出現脫發癥狀的患者,告知其停藥后即可恢復正常。(3)對于用藥后出現抑郁、焦慮等精神問題的患者,應讓其減少藥量或停止用藥治療。(4)對于用藥后出現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應讓其絕對臥床休息,并為其取平臥位,將頭偏向一側并抬高其下肢,密切監測其各項生命體征,觀察、記錄其嘔血、排便、排尿的情況[4]。
治護后,對比兩組患者各項生命質量指標的評分。使用GQOL-74〔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成人用)〕對患者的生命質量進行評分,其生命質量包括:物質生活、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四方面。每項生命質量指標的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生命質量越好[5]。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到SPSS20.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護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物質生活、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的平均評分均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生命質量指標評分的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各項生命質量指標評分的對比(分,)
例數 物質生活 社會功能 心理功能 軀體功能觀察組 36 89.95±4.58 78.69±2.50 72.49±3.62 73.50±3.47對照組 36 56.48±1.26 46.74±1.29 45.58±3.27 48.37±2.49
慢性乙肝是指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半年以上,病毒沒有得到徹底的清除,其體內有乙肝病毒潛伏并引起其肝臟發炎的一種疾病[6]。慢性乙肝具有傳染性較強、患者病程長、病情的復發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率均較高等特點。該病患者易出現焦慮、恐懼、抑郁等消極情緒,影響其對治療依從性,進而影響其預后[7]。優質護理是對患者進行包括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用藥護理等多方面護理的高質量護理模式。有研究表明,在慢性乙肝患者住院治療期間為其進行優質護理,可消除其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增加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還能明顯提高其生命質量[8]。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接受治療和護理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物質生活、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的評分均較高。
綜上所述,對慢性乙肝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提高其各項生命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