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平
(瀘縣人民醫院心內科,四川 瀘州 646100)
心力衰竭是多種心臟疾病患者進入終末期的典型臨床癥狀,對患者的危害性較大。誘發心力衰竭的原因有很多,如患者血流動力學的指標超負荷、患有心肌炎、心肌梗死等。上述誘因均會引發患者的心肌結構、功能發生改變,致使其心室的泵血功能及充盈功能受到嚴重的影響。心力衰竭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因此該病患者極易出現驚慌失措、精神壓力巨大等不良情緒。所以說,加強對這類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十分重要[1]。
擇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瀘縣人民醫院心內科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其入院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常規組與試驗組。在常規組35例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17例,其年齡為46~85歲,其平均年齡為(66.23±2.34)歲。在試驗組35例患者中,有男性19例,女性16例,其年齡為45~84歲,其平均年齡為(66.28±2.1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根據其基礎疾病及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對癥治療,同時對其進行用藥護理、飲食護理、生活護理及心理指導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試驗組患者進行系統性的健康教育。進行系統性健康教育的具體方法是:1)進行第一階段(患者入院1~3 d)的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充分利用健康教育宣傳欄、健康教育手冊等傳統宣教方式覆蓋面廣的特點,及對患者進行一對一講解等新興宣教方式針對性強的優勢,對患者進行全面的、系統性的健康宣教,使其能夠掌握心力衰竭的誘發因素、發病機制及病理知識。同時,護理人員要依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囑其多休息或進行適當的運動。此外,對于服用不同藥物進行治療的患者,護理人員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用藥指導,并密切監測其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比如,對于服用抗凝劑進行治療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密切監測其凝血功能的變化情況;對于使用利尿劑進行治療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密切監測其水電解質的變化情況,并囑其及時補充鉀鹽;對于使用洋地黃類藥物進行治療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密切監測其脈搏的變化情況。2)進行第二階段(患者入院3~6 d)的健康教育。護理人員要囑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戒煙戒酒、堅持低鹽低脂飲食等。此外,護理人員還要依據患者的實際病情,為其制定相應的鹽分攝取控制標準:1度心力衰竭患者的鹽分攝取量應為4~5 g/日,2度心力衰竭患者的鹽分攝取量應為2~3 g/日,3度心力衰竭患者的鹽分攝取量應低于1 g/日。3)進行第三階段(患者入院6~10 d)的健康教育。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進行自我病情監測、自我病情評估和自我管理,如觀察病情、監測體重、控制飲食、監測副作用、識別危險因素及進行合理的運動等,以使其能夠及時了解自身的實際情況。4)進行第四階段(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在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要對其進行跟蹤隨訪,以及時了解其病情的變化情況,并對其在自我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指導。
1)用自護行為量表(SCHFI)對患者進行自護管理評分、自護信心評分及自護維持評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在上述方面的自護能力越強。2)用筆者自制的量表對患者掌握健康知識的程度進行評分,評分越高表示其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越高。3)用筆者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對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進行評分。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的分值為0~100分,當評分≥85分時,表示患者對護理工作非常滿意;當評分在65~85分時,表示患者對護理工作較滿意;當評分<65分時,表示患者對護理工作不滿意。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7.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護,試驗組患者的自護管理評分、自護信心評分及自護維持評分均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自護能力評分的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自護能力評分的比較(分,)
分組 自護管理護理前 護理后自護維持護理前 護理后自護信心護理前 護理后常規組 42.98±15.47 55.96±14.78 34.52±14.20 46.85±14.56 48.96±14.54 50.69±12.45試驗組 42.69±15.23 70.58±15.63 34.51±14.12 58.96±15.14 49.20±14.28 68.12±13.20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護,試驗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的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的比較(分,)
分組 護理前 護理后常規組 4.52±1.23 7.03±1.20試驗組 4.48±1.26 8.25±1.23
試驗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率的比較[n(%)]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臟的舒張、收縮功能發生了障礙,導致其無法將靜脈回心血量充分地排出心臟外,進而引發靜脈系統血液淤積、動脈系統血液灌注不足等現象,是多種心臟疾病患者進入終末期的典型癥狀[3-4]。
為了幫助心力衰竭患者盡早恢復健康、提升其生活質量,筆者的團隊采取四段式健康教育模式對其進行全面性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其出院后的自護能力及對健康知識的認知程度[5-6]。在進行四段式健康教育的第一個階段,護理人員注重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和心力衰竭危險因素的宣教,以緩解其不良情緒,使其盡快地掌握疾病的相關知識;在第二個階段,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養成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及作息習慣,以使其能夠在出院后繼續保持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在第三個階段,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學會自我評估和自我管理,以使其能夠及時地了解自身的情況;在第四個階段,護理人員重點做好對患者的出院護理,同時做好跟蹤隨訪服務。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自護管理評分、自護信心評分、自護維持評分、對健康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分及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均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由此可見,對心力衰竭患者進行系統性的健康教育不僅能提高其自我護理的能力及其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能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