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旭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外科是醫院感染發生率較高的科室。實施外科手術是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手段。但接受外科手術的患者易發生醫院感染,從而可嚴重影響其康復,甚至會導致其死亡[1]。如何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已成為臨床上的研究熱點。本文對在河南省濮陽市安陽地區醫院進行外科手術的16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旨在探討導致接受外科手術的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
從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期間在河南省濮陽市安陽地區醫院進行外科手術的患者中選取16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在術后,其均接受常規的抗感染治療。其中,排除術前已發生感染的患者和因死亡或轉院而不能完成本研究的患者。這168例患者中有男94例,女74例;其年齡為40~75歲,平均年齡(61.8±5.7)歲;其住院的時間為 5~ 24 d,平均時間(12.4±3.2)d。
收集這些患者的臨床資料,統計其接受外科手術后發生醫院感染的情況,并分析其性別、年齡、住院的時間、是否入住ICU、是否接受急診手術、手術的時間、是否接受侵襲性操作等與其發生醫院感染的關系。
采用SPSS 19.0軟件分析本研究中的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對數據進行多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168例患者接受外科手術后其醫院感染的發生率為 38.1%(64/168)。
進行單因素分析的結果顯示,與年齡<60歲的患者相比,本組患者中年齡≥60歲的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更高(P<0.05);與住院時間<10 d的患者相比,本組患者中住院時間≥10 d的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更高(P<0.05);與未入住ICU的患者相比,本組患者中入住ICU的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更高(P<0.05);與未接受急診手術的患者相比,本組患者中接受急診手術的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更高(P<0.05);與手術時間<2 h的患者相比,本組患者中手術時間≥2 h的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更高(P<0.05);與未接受侵襲性操作的患者相比,本組患者中接受侵襲性操作的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對本組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的結果[n(%)]
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接受外科手術的患者其年齡≥60歲、住院的時間≥10 d、入住ICU、接受急診手術、手術的時間≥2 h、接受侵襲性操作是導致其發生醫院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詳見表2。

表2 對本組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的結果
醫院感染又被稱為醫院獲得性感染。據統計,約有2%的住院患者死亡的原因與其發生醫院感染有關[2]。有研究指出,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發生醫院感染與其病情較嚴重、接受手術及麻醉后機體免疫力下降、接受侵襲性操作、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等因素密切相關[3]。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本組168例患者接受外科手術后其醫院感染的發生率為38.1%。這與其他研究的結果相似[4-5]。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接受外科手術的患者其年齡≥60歲、住院的時間≥10 d、入住ICU、接受急診手術、手術的時間≥2 h、接受侵襲性操作是導致其發生醫院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筆者結合相關的文獻資料將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原因總結如下:1)年齡≥60歲的老年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壓、心臟病等多種基礎疾病,其身體機能及免疫力會顯著降低,從而導致其易發生醫院感染[6]。2)醫院是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場所。患者住院的時間越長,其發生感染的風險越大。3)入住ICU的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常需要使用特殊的輔助裝置。這些裝置若消毒不徹底,常會含有銅綠假單胞菌、溶血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王輝等[7]、林小婷等[8]研究發現,接受氣管切開術和使用呼吸機的ICU患者常會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4)急診科是全天候開放式的科室,人員流動性較大,科室環境污染嚴重,故較難做到對科室進行徹底的消毒。因此,接受急診手術的患者易發生醫院感染。5)手術的時間越長,患者內臟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就越長,從而易導致其發生醫院感染[9]。6)進行侵襲性操作(包括切開氣管、留置導尿管、進行機械通氣及穿刺等)會損傷患者的黏膜屏障,從而易導致其發生醫院感染[10-11]。
綜上所述,導致接受外科手術的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其年齡≥60歲、住院的時間≥10 d、入住ICU、接受急診手術、手術的時間≥2 h和接受侵襲性操作。臨床醫生應對上述情況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