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梯
(綿陽市中心醫院,四川 綿陽 621000)
糖尿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之一。此病患者在發病的早期通常無明顯的臨床癥狀,隨著其病情的進展可發生不可逆性視力下降,嚴重者甚至會發生失明。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主要探討對接受多次玻璃體手術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進行全程護理的效果。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綿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96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96例患者均為單眼發病。隨機將其分為分析組和參考組(48例/組)。分析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7例;其年齡為24歲至65歲,平均年齡為(40.18±3.05)歲。參考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9例;其年齡為23歲至66歲,平均年齡為(40.20±3.01)歲。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這兩組患者均進行多次玻璃體手術。在術后,使用抗生素對其進行局部抗感染治療。在手術期間,對參考組患者進行普通護理,包括對其進行生命體征監測、體位護理等。對分析組患者進行全程護理。方法是:1)在術前,護理人員詳細地向患者講解術前需要注意的事項,并協助其做好各項術前準備工作。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不良情緒,并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以增強其對治療的信心,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2)在術中,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取仰臥位。準備好手術相關的儀器及設備。協助麻醉醫生對患者進行球周浸潤麻醉。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防止其發生眼心反射。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操作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積極地配合施術者完成手術操作。3)在術后,護理人員告知患者避免大幅度活動頭部。告知患者在術后7 d內應保持俯臥頭低位或面朝下體位,以促進其視網膜裂孔的愈合[1]。由于保持上述體位易導致患者出現各種不適感。護理人員應使用輔助工具來提高其舒適度。對于出現焦慮、煩躁等負性情緒的患者,護理人員應主動與其進行溝通,并根據其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消除其負性情緒,使其能夠積極地配合治療和護理。對患者進行眼壓監測和光感監測,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告知醫生對其進行對癥處理。指導患者多食用富含維生素及纖維素、易消化的食物。定時對其病房進行通風換氣,將其病房內的溫濕度控制在適宜的范圍內。注意保持其病房內的安靜,保證其睡眠的充足。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發生術后疼痛的情況及治護的有效率。
將本研究所得數據錄入統計軟件SPSS 21.0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術后,分析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占4.2%)出現重度疼痛的癥狀,有11例患者(占22.9%)出現中度疼痛的癥狀,有26例患者(占54.2%)出現輕度疼痛的癥狀,有9例患者(占18.8%)未出現疼痛的癥狀;參考組患者中有7例患者(占14.6%)出現重度疼痛的癥狀,有25例患者(占52.1%)出現中度疼痛的癥狀,有16例患者(占33.3%)出現輕度疼痛的癥狀,有2例患者(占4.2%)未出現疼痛的癥狀。與參考組患者相比,分析組患者中術后出現中度疼痛癥狀、重度疼痛癥狀的患者占比均更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發生術后疼痛情況的比較[n(%)]
分析組患者中治護效果為痊愈的患者有16例(占33.3%),為好轉的患者有32例(占66.6%)。參考組患者中治護效果為痊愈的患者有6例(占12.5%),為好轉的患者有35例(占72.9%),為無效的患者有7例(占14.6%)。分析組患者治護的有效率〔100.0%(48/48)〕高于參考組患者治護的有效率〔85.4%(41/48)〕,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護效果的比較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進行多次玻璃體手術是臨床上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常用方法[2]。方玲珠[3]在臨床研究中對186例接受多次玻璃體手術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進行全程護理。研究結果證實,對接受多次玻璃體手術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進行全程護理能夠有效地降低其眼壓,促進其視力的恢復。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分析組患者治護的有效率〔100.0%(48/48)〕高于參考組患者治護的有效率〔85.4%(41/48)〕,其中術后出現中度疼痛癥狀的患者占比〔22.9%(11/48)〕、出現重度疼痛癥狀的患者占比〔4.2%(2/48)〕均低于參考組患者中出現中度疼痛癥狀的患者占比〔52.1%(25/48)〕、出現重度疼痛癥狀的患者占比〔14.6%(7/48)〕。
綜上所述,對接受多次玻璃體手術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進行全程護理的效果良好,可顯著改善其視力及眼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