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磊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人民醫院,江蘇 淮安 223400)
無保護會陰接生技術是一種新型的接生技術。用該技術輔助初產婦進行自然分娩的關鍵在于減少對其產程的干預,順應其分娩的自然規律,從而降低其會陰的側切率[1]。本文以2017年2月至7月期間在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人民醫院進行分娩的60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觀察用無保護會陰接生技術輔助初產婦進行自然分娩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7年2月至7月期間在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人民醫院進行分娩的60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將這60例產婦按接生技術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30例產婦。對照組產婦的年齡在20~3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6.56±1.50)歲;其孕周在38.50~42.20周之間,平均孕周為(39.40±0.56)周。試驗組產婦的年齡在20~3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7.55±2.35)歲;其孕周在38.20~42.30周之間,平均孕周為(40.10±0.65)周。兩組產婦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采用傳統的接生技術輔助對照組產婦進行分娩,即在其宮口全開后協助其上產床待產,在胎兒的胎頭拔露、使產婦的陰唇后聯合緊張時,采用會陰保護措施輔助其進行分娩。采用無保護會陰接生技術輔助試驗組產婦進行自然分娩。具體的方法為:1)在產婦開始宮縮后,助產護士分析其宮縮的強度、用力的強度、胎心的情況、胎兒的大小,指導其選擇適宜的呼吸方式。2)在胎兒的胎頭露出約2 cm×3 cm時,接生護士做好進行無菌接生的準備,并在產婦感覺有宮縮時,告知其保持雙腿放松、張口哈氣、在宮縮的間歇期可稍微用力。3)在胎兒的胎頭慢慢著冠于產婦會陰的聯合部時,接生護士根據胎頭娩出的情況慢慢控制胎頭娩出的速度,并使用鼓勵性的語言與產婦進行溝通和交流,以緩解其緊張、焦慮的心理。4)在產婦逐漸娩出胎兒胎頭的雙頂徑時,接生護士告知產婦均勻地用力,使胎頭慢慢滑出。在此階段,不用控制產婦分娩的力度,使其按自然的順序逐步娩出胎兒的額、鼻、下頦部,直至完全娩出胎頭,然后等待下次宮縮來臨。5)接生護士迅速清理胎兒口、鼻內的黏液,待產婦有宮縮時,告知其均勻地用力。在產婦娩出胎兒的前肩后,接生護士托住胎兒的頭部,等待產婦娩出胎兒的后肩,直至其完全娩出胎兒。
在兩組產婦分娩結束后,觀察其會陰損傷的情況、產后24 h內的出血量、產后24 h后其會陰疼痛的程度及新生兒窒息的發生情況。1)將產婦會陰損傷的程度分為會陰完整、會陰側切、會陰Ⅰ度裂傷、會陰Ⅱ度裂傷和會陰Ⅲ度裂傷。其中,⑴會陰完整:指分娩結束后,產婦會陰區的皮膚完整,其陰道黏膜未受到損傷。⑵會陰側切:指產婦在分娩的過程中接受了會陰側切術。⑶會陰Ⅰ度裂傷:指分娩結束后,產婦會陰區的皮膚、陰道的黏膜均被撕裂,但撕裂的程度較淺、未達肌層,且出血量較少。⑷會陰Ⅱ度裂傷:指分娩結束后,產婦會陰區的皮膚及陰道的黏膜均被撕裂,裂口達到其會陰體的肌層,且其陰道后壁的黏膜、陰道兩側的肌肉均受到損傷,其出血量大[2]。⑸會陰Ⅲ度裂傷:指產婦在分娩的過程中發生了會陰Ⅱ度裂傷,且其裂傷不斷擴展,其肛門外的括約肌也發生斷裂。2)產后出血:指產婦在娩出胎兒后24 h內的出血量>500 ml[3]。3)在產婦娩出胎兒后的第1 min、第5 min和第10 min,依據新生兒Apgar評分標準對新生兒進行評估,評估的結果若≤7分,表示新生兒發生窒息。4)在產婦娩出胎兒24 h后,依據WHO制定的疼痛分級標準評估其會陰疼痛的程度,并將評估結果分為0級(指產婦無疼痛感)、Ⅰ級(指產婦存在可忍受的疼痛感)、Ⅱ級(指產婦存在無法忍受、影響睡眠的劇烈疼痛)和Ⅲ級(指產婦的疼痛劇烈,必須為其使用鎮痛藥)[4]。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錄入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護,試驗組產婦會陰的完整率高于對照組產婦,其會陰的側切率低于對照組產婦,其會陰Ⅰ度裂傷的發生率高于對照組產婦,P<0.05。兩組產婦會陰Ⅱ度裂傷、會陰Ⅲ度裂傷的發生率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會陰損傷情況的對比 [n(%)]
經治護,與對照組產婦相比,試驗組產婦中發生會陰0級疼痛和Ⅰ級疼痛的產婦所占的比例均較高,發生會陰Ⅱ級疼痛和會陰Ⅲ級疼痛的產婦所占的比例均較低,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在產后24h后會陰疼痛程度的對比[n(%)]
經治護,在試驗組產婦中,有1例(占3.33%)產婦發生產后出血,有2例(占6.67%)產婦發生新生兒窒息。在對照組產婦中,有7例(占23.33%)產婦發生產后出血,有1例(占3.33%)產婦發生新生兒窒息。與對照組產婦相比,試驗組產婦產后出血的發生率較低,P<0.05。兩組產婦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相比,P>0.05。
分娩是一種復雜而自然的生理過程。產婦能否順利、自然地進行分娩可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如產婦的心理狀態、胎兒的情況、產婦產道及產力的情況等。臨床資料顯示,胎兒的胎頭受到的壓力較大可明顯增加其顱內壓,從而增加其發生缺氧及窒息的風險[5]。對此,有研究人員指出,用會陰側切術輔助初產婦進行自然分娩可縮短其分娩的時間,降低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6]。然而,產婦在接受會陰側切術后,其機體受到的創傷較大,可影響其在分娩結束后、產后近期甚至遠期的身心健康。有研究人員發現,在產婦(特別是初產婦)進行自然分娩的過程中,選用無保護會陰接生技術輔助其進行分娩可顯著降低其會陰裂傷的發生率,從而提高其產后的生活質量。
在本次研究中,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人民醫院采用傳統的接生技術輔助對照組產婦進行自然分娩,采用無保護會陰接生技術輔助試驗組產婦進行自然分娩。這兩種接生技術具有明顯的差異,具體表現為:1)采用傳統的接生技術輔助產婦進行自然分娩時,接產護士需要用手掌握住產婦的會陰體,并向上、向內用力。這會影響產婦會陰體的擴張。而且,這種用于保護產婦會陰、壓迫胎頭的外力也會阻礙胎兒胎頭的仰伸,將胎頭對產婦恥骨弓的壓力慢慢轉移到其會陰,從而可明顯增加產婦會陰裂傷的發生率。在這一過程中,若對產婦的會陰采取強制的保護措施,可導致其皮下深部的肌肉組織和盆底筋膜受損。2)采用無保護會陰接生技術輔助產婦進行自然分娩時,胎兒可將胎頭的枕骨恥骨弓作為支點,做出仰伸的動作,確保產婦的陰道口充分擴張,從而盡可能地避免撕裂產婦的會陰部。該過程不受外界阻力的影響,產婦的會陰部也未受到外力的壓迫,故其不會出現嚴重的會陰裂傷和會陰水腫,其會陰部較為完整、傷口愈合也較好。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無保護會陰接生技術輔助初產婦進行自然分娩可顯著減少其產后的出血量,降低其會陰側切的發生率、會陰裂傷的程度和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減輕其會陰疼痛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