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偉 王啟帆 付宇
摘要:慢性病是嚴重威脅國民健康的一類疾病,已成為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伴隨著人口快速老齡化,我國慢性病的發病率與死亡率也在逐漸增加,我國居民健康狀態堪憂。中醫藥作為我國的傳統醫藥,對慢性病防控具有得天獨厚優勢。本文主要通過對我國中醫防控慢性病現狀調查,分析現存的問題,并結合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等前沿政策,提出相應對策,以完善我國中醫防控慢性病體系建設。
關鍵詞:中醫藥;慢性病;對策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10.001
中圖分類號:R2-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8)10-0001-03
Status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tudy?on?TCM Prevention and Controlfor Chronic Diseases
LI He-wei, WANG Qi-fan, FU Yu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Chronic diseases are a kind of diseases seriously threatening national health, which has become a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rapid population aging,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 are increasing gradually, and the health condition of residents in China?is worrying. As Chinas traditional medicine, TCM?has unique advantages?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d the status of TCM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analyzed?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by combining some existing cutting-edge policies, such a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Medicine Law”, in order to?improve system construction?of TCM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in China.
Keywords:?TCM; chronic diseases; countermeasures
慢性病主要是指一種不構成傳染且病因復雜,同時需要長時間積累而形成的一類疾病,一旦防治不及時,可致患者生命財產受到損害,使疾病經濟負擔加重。近年來,我國由慢性病引發的死亡人數占我國總體死亡人數的80%以上。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的施行與《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7-2025)》(國辦發〔2017〕12號)的頒布,國家發展中醫藥在預防保健等相關領域已上升到法律層面,并已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進行統籌與實施。再結合中醫“治未病”、整體觀等預防保健方面的理論,可以發現中醫在防控慢性病方面具有有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小等優勢。中醫藥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具有更好的群眾基礎與文化底蘊,當前社會應用中醫防控慢性病,符合我國當前政策形勢與醫療形勢,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我國慢性病高死亡率的嚴峻形勢,對我國慢性病防控事業與中醫藥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我國中醫防控慢性病現狀
根據《中國中醫藥年鑒》及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衛生統計數據(www.moh.gov.cn)[1],近年來我國中醫醫療機構數、床位數、衛生財政撥款及執業人員數呈持續穩步增長趨勢。自《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國辦發〔2017〕12號)實施以來,我國預防保健科室床位與執業人員增長率相對有所提升,國家衛生部門對于醫療衛生事業的撥款高于往年,對于中醫醫療機構的建設逐漸重視;另外,中醫防控慢性病的服務項目愈加多樣,一定程度上可更好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
據對我國14個省份進行的調查,在認知度上,63.18%的慢性病患者確診后愿意選擇在中醫醫院進行治療,對中醫相對較為認可;在疾病不同階段,31.62%的患者在疾病加重時選擇應用中醫藥來治療,35.24%的患者在確診后立即應用中醫進行治療,同時,患者對中醫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滿意度要高于鄉村鎮衛生院和私人診所[2]。總體上,大部分患者對于應用中醫防控慢性病較為認可,但整體滿意度較低。
2 ?現存的問題
2.1 ?國家財政投入不足
盡管國家衛生部門對中醫藥事業的財政撥款在逐年增加,但中醫醫療衛生的投入在衛生部門對醫療衛生的總財政撥款中占比仍然較低。國家對中醫的醫療事業投入相對較少,致部分中醫醫療機構設備短缺,就醫環境較差,技術有限,難以達到相應的服務標準。由于投入不足,我國有至少40%的縣級及以下中醫醫療機構經費不足,收支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2.2 ?專業人才隊伍匱乏
中醫防控慢性病的專業人才隊伍匱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中醫防控慢性病體系的發展。根據各類醫療機構的規模與補償機制等因素,執業醫師與床位比大約在1∶1.3~1∶2.0,而目前中醫醫療機構的執業醫師與床位比大于1∶2.0,平均每位執業醫師負責的床位數較大,存在專業人才隊伍匱乏現象[2]。中醫藥人才培養有其特定的規律,培養方式也有很多種,但均需一段較長的時間,短期內無法培養大量人才,導致中醫慢性病防控人才匱乏的局面。
2.3 ?慢性病防控體系發展滯后
《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強調要積極發揮中醫藥在我國慢性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當前我國中醫慢性病防控體系建立處于起步狀態,很多體系內的工作環節需不斷發展和完善,如何把中醫防控慢性病工作列入相應計劃,以及大力發展中醫藥預防保健體系等問題也相繼出現。所以,有必要在實踐中發現中醫防控慢性病體系的問題,實現與我國現有醫療衛生保障體系相結合。
2.4 ?中醫實用性技術與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
由于國家對于中醫藥事業投入有限,一些中醫醫療機構為追求經濟利益,在遇到某些疾病時,因中醫特色療法所獲取的經濟利益不及手術高而采取手術治療。又如內服外敷中藥治療閉合性骨折,因手法復位在一定程度上只能達到功能性復位而非解剖學復位,可能產生一系列不必要的糾紛,甚至可能被定性為醫療事故,醫院從減少損失的角度出發,會采用手術治療,從而導致中醫實用性特色技術流失[3]。
3 ?新形勢下中醫防控慢性病的對策研究
3.1 ?加強中醫藥與現代醫學之間結合交流
《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7-2025)》強調應加強現代醫學與中國傳統醫學之間的交流,同時以醫養結合、中醫養生保健為措施降低老年群體慢性病發病率與死亡率,實現將中醫藥理論技術應用到我國的基本疾病控制體系中[4]。慢性病病因復雜、病程較長,需不斷進行治療,現代醫學的化學藥物治療方式因藥物不良反應等引起患者擔憂,中醫藥作為我國的傳統醫藥,經過長期實踐,獲得了更為寶貴的經驗。從需求角度分析,中醫養生保健、針灸、推拿、食療等技術不僅可以針對患病人群,也可針對一般人群與疾病高危人群,符合我國醫療保健體系需求,且民眾對中醫防控慢性病的認知度與滿意度逐年增加,中醫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充現代醫學慢性病預防控制的不足,二者合作促進中西醫結合體系建設。因此,有必要對中醫慢性病防控的服務方式進行大力宣傳與引進,發揮中醫特色優勢,積極開展不同區域不同醫療機構的試點,為我國慢性病防控體系創新發展提供實踐經驗。
3.2 ?發揮中醫健康干預的特色與優勢
3.2.1 ?具有中醫藥特色理念的健康教育
由于慢性病病因復雜,目前尚無根治方法,所以有必要加強預防措施,針對慢性病的未患病群體,健康教育則成為一種防控慢性病的必要手段。中醫“治未病”思想強調在疾病發生之前根據自身情況調節情志、調整飲食、健康起居并適當進行傳統保健運動如太極拳,同時可應用針灸、推拿等從整體調整機體的生理狀態,使人體保持一種穩定健康的狀態,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另外,可針對不同個體進行個性化健康教育,通過普及中醫養生理論與慢性病發生的相關知識,實現改善民眾身體素質,從而減少病因,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
3.2.2 ?基于中醫基礎理論的健康風險評估與健康管理
風險評估作為健康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分析判斷危險因素與慢性病發病率死亡率之間的相關性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可以明確危險因素對某疾病的作用強度,明確防控重點,實施有效的健康管理措施。中醫理論提出致病因子通過各種途徑作用于人體,經由破壞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顯現出一系列疾病。所以,現代醫學已把疾病發生、發展及轉歸等過程出現的癥狀納入疾病風險評估模型,可以更準確對一系列慢性病做出更為早期的預防,為實施健康干預提供有力依據。
3.2.3 ?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治療思想
慢性病病因復雜、癥狀多樣,即便是同一種疾病也會表現出不同癥狀,因此需要在診療過程中遵循個性化思想。在中醫“辨證論治”與“治未病”思想指導下,可以明確一些慢性病的發病規律與疾病狀態,針對不同機體的生理狀態,做到“既病防變”“病后防復”,從而建立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通過把握一些慢性病的規律,完善發病后所要實施的干預措施,降低慢性病死亡率[5]。
3.3 ?把握發展機遇,發揮移動社交網絡優勢
隨著移動社交網絡(MSNs)逐漸發展完善,以及移動終端進一步普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也發生了變化。MSNs目前已廣泛應用到醫療健康服務領域,縱觀現有的應用研究,MSNs能夠將網絡空間和現實需求緊密結合,搭建虛擬環境,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就自己所感興趣的話題和所關注的對象便捷地建立多方連接,廣泛分享信息,及時追蹤和學習真實世界的結果。其中,“多方”能夠涵蓋醫護人員、藥劑師、營養師、病人、家屬、重點保健人群、高危人群、亞健康人群、健康人群等多類人員(乃至后臺知識庫),“信息”包括文字、圖形圖像、動畫、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結果”可以涉及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多方面資源(如患者體檢、癥狀、用藥、日常生活等情況,亦或疾病的最新治療/預防方法、手段等知識)。因此,MSNs能夠為慢性病防控提供多維、開放、共享、協作的虛擬環境,為我國慢性病防控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在面對慢性病發病率與死亡率上升的嚴峻趨勢同時,要重視MSNs的飛速發展。“MSNs+慢性病防控”的模式主要可以通過應用大數據、數據網絡、云計算等人工智能技術加入到用戶數據分析系統中,建立標準的數學模型,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實現對人與人不同信息之間的精準分類。同時,中醫健康干預系統要綜合運用辨證論治、“治未病”思想及整體觀等特色理念,對慢性病進行更為標準化分類,通過數據分析系統提供的數據對不同用戶的情況進行判斷,并結合診斷學、運動學及養生保健等知識,給出更為個性化的健康干預方案,實現中醫健康干預。
3.4 ?注重中醫藥復合型人才培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第四章規定:“中醫藥教育應當符合中醫藥人才培養規律,體現中醫藥教育的特色,注重中醫經典理論與實踐能力的結合。”中醫防控慢性病不僅強調常規的醫療預防,而且結合了中醫養生保健、健康干預等方式,實現真正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所以,中醫教育在課程設計方面上要注重學科的交叉性,將老年醫學、預防醫學、衛生事業管理學及中醫養生保健學課程納入課程體系中,加強學科師資隊伍建設,對傳統考核制度進行有效改革,發揮中醫藥院校培養人才的優勢,以現有中醫藥醫療人才隊伍為主體,結合實訓課程、臨床實習與遠程教育等方式,提升臨床實踐能力,培養中醫藥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中國中醫藥年鑒》編委會.中國中醫藥年鑒[EB/OL].(2015-05-18). [2016-05-18].http://cyfd.cnki.com.cn/Article/N2016030084000871.htm.
[2] 蔡秋杰,張娟,黨海霞,等.中醫藥防治慢性病服務現狀分析及對策[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5,22(2):4-7.
[3] 曹洪欣,王樂,蔡秋杰,等.中醫防治慢性病的優勢與實踐[J].中醫雜志,2011,52(8):638-639.
[4] 楊裕華,王際莘.中醫養生與慢性病防治[J].遼寧中醫雜志,2008, 9(10):1487-1490.
[5] 楊樂,周春祥.中醫指導慢性病防治的思路與方法[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3,15(9):2037-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