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延禧攻略》的熱播,讓人們記住了福康安這個歷史人物,真實的歷史和傳說永遠是并存的。乾隆所賜之名:福、康、安三個字,不僅為其本人帶來了福運,更給乾隆盛世奠定了安平。他一生戎馬,立下軍功無數,乾隆在他死后,破格封他為“嘉勇郡王”,成為大清入關后唯一一位異姓王;但是嘉慶皇帝卻對他恨之入骨,將他所獲殊榮盡數收回,后世還將他與和坤并稱為一文一武兩奸臣。福氣、運氣、傲氣伴隨了他一生,留下了許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
福康安雖是外戚,卻也是乾隆朝的名將,幾乎哪里有叛亂,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曾參與平定大小金川之亂、廓爾喀入侵西藏等戰事,無役不從。福康安也從未辜負乾隆的期望,百戰百勝。所以福康安一生最大的成就來源于戰場,幾次大的戰役下來,福康安成為朝廷要臣。戰功也把他推倒了,人生榮耀的最高峰。
福康安熟讀兵書,以知兵、愛兵著稱。福康安深知,想要打勝仗立戰功,麾下的精銳之師才是依靠。他與同朝稱臣的和珅矛盾頗深,但對他的下屬和珅的弟弟和琳卻能搞好團結,是他的一員得利戰將。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福康安赴臺灣平亂,他手下的一群得力悍將,在戰斗中表現出驚人的戰斗力,被乾隆譽為“以一當千”。史書記載:清軍遭遇埋伏后“屹立不動,正面迎敵,槍箭齊發”,亂軍從未見過這樣不怕死的官兵,于是陣腳大亂,一戰即潰。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時任封疆大吏的福康安接到乾隆圣旨,命他以最短的時間抵達西藏抗擊外侵。在最寒冷的冬季,福康安率軍從西寧出師行進到拉薩,全程2500公里,只用了50天而且是徒步完成,沒有過硬的戰斗力,即使是現在也很難辦到。他指揮并親自翻越喜馬拉雅山,進行了曠古未有的最艱苦的高山作戰。一路上趴冰臥雪,困難重重。但將士們不畏險阻,頑強拼搏,將侵略者逐出國境。
福康安雖不貪不占,但卻揮金如土。他掌管軍費調動,除必要的軍需開支外,全部都用在官兵身上。打仗間隙,營區內吃喝玩樂,福康安全力滿足。費用不夠他就找地方索要,每次打完仗之后還要給部下大發獎賞。這些成了有心人彈劾他的借口,乾隆為此專門責備過他,但他含著淚說:“每次跟我出去打仗的不是兄弟子侄就是長輩,出去千人能回來一半就是好的了,打了勝仗怎能不賞賜他們呢?”乾隆聽完也只好擺手讓他退下。但這也成為日后嘉慶皇帝對他追責的口實。
福康安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擔任吉林將軍伊始,歷任盛京將軍、云貴總督、四川總督、陜甘總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等職,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擔任吏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年僅32歲的福康安在九年的時間里遍歷疆臣,出將入相,成為乾隆皇帝身邊炙手可熱的少年英才。伴隨戰功的累積,他的爵位封號逐步攀升:從最初的云騎尉到嘉勇巴圖魯,再到嘉勇男爵、嘉勇侯爵,直到加封忠銳嘉勇公。按清代定制,異姓爵位共二十五等,最高一級便是公爵。然而,歷史又給了福康安再上一層樓的機會。
乾隆六十年(1795年),41歲的福康安在平定了湘黔苗族起義,為號稱“十全武功”的乾隆妥善解決了退位前最后一場戰役,被授予“固山貝子”的頭銜。
“貝子”滿語有王或諸侯之意,為四等爵,位次于貝勒。但與一等忠勇公之類的爵位不一樣的是,貝子、貝勒都是清宗室成員專享的爵位。除了入關之初冊封“三藩”以示拉攏,清王朝始終執行“異姓不可封王”的政策:只要不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子孫,無論立下何等功勛,也只能被封為公爵。乾隆卻為福康安破了例。不僅如此,乾隆皇帝還選了東四二條近一半的面積賜給福康安蓋豪宅,配王公貴族專用的筒子瓦。
東四二條,清朝屬正白旗。福康安的府邸位于二條中段的路北,府內有花園、戲樓等。橫跨現在的11、13、15號院。據說,現在胡同里的3號院曾經是福康安家的東院,院中有一座戲樓,梅蘭芳曾在這里演過戲。如今這里是外交部宿舍,已建成了樓房,但樓宇后仍有部分院落得以保留,青磚灰瓦間,曾經的盛世繁華依稀可見。
乾隆還在西直門外賜給了福康安一座莊園。從前西直門外屬于郊區,這一帶有皇家宮院,是皇上逛頤和園途中歇腳的地方,乾隆將此處的一座“福安莊”賜給福康安,封“三貝子花園”。
三貝子花園其實是現在北京動物園的前身,光緒五年(1879年)為清廷所收,并入“樂善園”。光緒三十年(1904年)問,一些大臣們為討好慈禧太后,從國外買回老虎、獅子、斑馬等動物。此時,恰逢農工商部在三貝子花園中搞農事試驗,于是這些動物被放在園內,“萬牲園”因此得名。1955年更名為北京動物園。
天后宮也就是媽祖廟,是福康安修建的家廟。媽祖是中國沿海城市的信仰,在北京四九城內眾多廟宇中,媽祖廟很少見。天后宮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是在福康安赴臺平亂回京后不久開始修建的。上世紀80年代以前,這座廟就位于東四的育群胡同17(偏殿)和19號(正殿)。根據北京檔案館留存的民國十八年(1929年)天后宮登記檔案,天后宮位于馬大人胡同11號,即現在的東城區育群胡同19號。根據《東華圖志北京東城史跡錄》中記載:“育群胡同17號,坐北朝南,大門三間,位于全院中軸線南端。大門兩側接倒座房各兩間。門內正對過廳三問,現已封堵。前檐裝修為雙交四椀菱花隔扇、檻窗。”。
如今,19號正殿拆得沒留下一點痕跡,只有記載建廟緣由的石碑被挪到了鐘鼓樓博物館保存。17號作為民宅得以保存。也許由于原本是寺院,房屋的磚雕沒有像大多數宅子那樣淹沒在一個時代的洪流中,彩畫也保存得相對完整。
《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中收有一份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六日“內閣關于乾隆帝令加天后封號頒布匾額上諭記注”的材料,對修廟的過程有詳細的敘述。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初,福康安平叛勝利后返程,乘船行至距廈門4.4公里時,天色突然昏暗,航行受阻,如果無航標燈指引,就很可能觸礁遇險。船員要求第二天再進入港口,福康安不想在海上飄蕩一夜,嚴令繼續前進。危急關頭,前方出現微光,船隊立即轉舵朝光亮處駛去,順利進入廈門大擔門港口。福康安登陸后發現光亮來自海邊的媽祖廟,認為是媽祖娘娘顯靈相助。第二天一大早,就到媽祖廟進香許愿,許諾要在北京建一座媽祖廟。
福康安回京后立即將媽祖娘娘顯靈之事上報給乾隆皇帝,請求封賞媽祖娘娘,并在自己家修建一座媽祖廟。乾隆批準了他的請求,封媽祖為“天后”,將東四附近的馬大人胡同撥出一塊地,作為廟宇之地,修建了內城里唯一一座媽祖廟天后宮。一來為福康安報媽祖福佑之恩,二來作為對他平臺功績的見證。
乾隆六十年(1795年)初,云貴一帶爆發苗族起義,已經85歲高齡的乾隆皇帝本打算在這一年讓位給兒子嘉慶,但這突如其來的動亂打破了乾隆皇帝功成身退的完滿計劃,使他不得不在離任之前再度用兵。于是委任心腹愛將福康安擔任云貴總督會同和琳等人一起前往鎮壓。福康安在初春率部出征,當年12月就將起義的頭目抓獲,苗疆初步平定。福康安為乾隆盛世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可是誰也沒料到,嘉慶元年(1796年)5月,由于長途跋涉和緊張作戰,福康安病歿于軍中,時年42歲。憑借一雙手托起了半個乾隆盛世的他就這樣悄然落幕,結束了傳奇的一生。驚悉噩耗的乾隆格外傷心,完全就像一位失去了親生兒子的父親一般,已退位的乾隆不顧朝野上下議論,追封福康安為嘉勇郡王,謚號文襄,配享太廟,入祀昭忠祠與賢良祠。
對于福康安的子孫也眷顧有加,下詔其獨子富察·德麟降爵一等襲封貝勒,其子襲貝子,其孫襲鎮國公,世襲罔替。聞聽此詔,朝野上下一片嘩然。此前,福康安以異姓獲封固山貝子,已無前例可循,引得朝臣紛紛揣測他與乾隆皇帝的關系。這次,乾隆皇帝不僅再次為他沖破祖制,而且是越級冊封。按例,福康安生前只是貝子銜,即使追封也應該是晉升貝勒,而不是越級擢升為郡王。同時,不光福康安變成了王爺,連帶其父傅恒也被推恩為郡王,此等殊寵讓人瞠目結舌。一時間,福康安本系乾隆皇帝私生子的說法不脛而走,傳至晚清民國仍然經久不衰。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福康安的靈柩運回京城祭奠后,乾隆下令安葬在清東陵陪葬墓。福康安生為乾隆的猛將,死為乾隆的護衛,生生世世陪伴在乾隆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