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龍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8)7-349-03
摘要 隨著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及規劃,廣州具有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也賦予了歷史性的使命。一般而言,城市文化是城市軟實力的載體和核心要素,是城市發展的驅動力,也是一個城市的靈魂。獨特的城市文化,吸引著外部人才、資源、資金等的流入,最終轉化為城市的競爭優勢,擴大城市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本文基于文化的四個層面模型對城市文化進行再思考,并從理念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質文化,論述廣州城市文化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 城市文化 文化模型 文化基因 市民公約
一、廣州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問題
廣州市社科院發布的《廣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6)》顯示,接近80"/,的廣州居民認為廣州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從報告披露的信息看,獨特的傳統文化習俗、悠久的歷史、顯著的地標建筑、著名的旅游景點、保存良好的文物資源,是公眾評判一個城市是否為文化城市的重要標準。報告還顯示,2015年廣州文化產業增加值達933億元,占GDP比重提升到5.15%,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日益提高;據報告預測,廣州市文化產業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增加值將保持12%以上的增長速度,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規模將達到1660億元,幾乎有望實現翻倍增長。2014年廣州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987元,位居全國各大城市首位,2016年7月7日,國家文化部辦公廳還公布了26家中國第一批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廣州市名列其中,表明廣州已成為全國文化消費最有活力、消費需求最旺盛的城市之一。文化消費雖然只是文化軟實力的一個側面,但窺斑見豹足以探知文化廣州的內涵與潛能。
雖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但提升廣州文化軟實力需要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有效的行動。與廣州具備的經濟實力相比,與國內外先進城市相比,還存在城市文化內涵和定位不清、城市文化體系不健全、文化產業全球競爭力不足、文化與行政制度管理脫節、公共文化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文化機制創新動力不足,文化生產力還沒有得到充分解放與發展,文化人才還比較缺乏等方面的問題。具體來講,有一下幾點:
首先,廣州城市的核心文化不清晰,或者說文化基因定位不清。雖然大家經常談論廣東精神和嶺南文化,但是廣州這座城市的核心文化內涵到底是什么?似乎民間和官方都沒有明確的說法或定位,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因而文化基因必須定位清楚。另外,廣州也沒有構建自己的文化體系或文化軟實力體系,在具體實施中難以做到有的放矢,為全球影響力的擴大帶來了阻礙。
其次,文化發展中傳統文化的流失,外來文化占據重要位置。因為城市文化內核的缺失,城市居民的行為、意識塑造不成體系,加上物質生活的泛濫和全球化的浪潮,必然造成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以致斷裂。西方經濟模式和規則的蔓延,西方產品的涌入,西方意識的廣泛傳播,以及伴隨而來的價值觀,使得一些人在接受西方文化、西方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過程中不辨良莠,對其產生親近感、信任感,最終依賴這種價值觀和文化理念,動搖了一些人本來的文化認同的根基。
再次,從全球來看,文化產業規模仍然偏小,競爭力不夠。廣州文化產業主要體現為以文化服務業為主,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優勢明顯,但也面臨產業服務平臺和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缺少龍頭企業等問題。如近年文化產業園四面開花,但是不成體系,引領作用不夠顯著。創造力、生產力低,文化資源不能形成產業效益。投資渠道不暢通,缺乏資金支持;由于只講投入不注重產出,政府投資效益不佳;另外缺乏必要的引導和保護,民間和外國投資也存在重復和無效現象,投資回報率不高。這嚴重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進程。
另外,文化需滲透到城市管理制度,相關政策支持也需進一步優化。廣州市政府在制定一系列的城市管理制度和政策時,需要緊密結合廣東精神或嶺南文化,并且也能通過政策和制度引導廣州市民的行為和文化意識,目前很多城市政策和制度制定及執行中沒有體現廣州的文化。另外,還需要加大文化產業投資及政策扶持力度,搭建服務平臺,為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創造優越條件。比如在文化產業生產成本方面,其水、電、氣價格還比工業企業高,就無法說是真正重視和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難以讓人樂觀以待。
最后,文化人才還比較缺失,人才管理機制不健全。文化事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對文化有著獨創性的人才出現,需要大批文化機構的支撐。但是目前,文化事業還缺少人才,人才培養上存在斷層;人才支撐力不夠,名人巨匠的培養機制和吸引力也需要加強。嶺南文化強調實用,改革開放之初,內地就有人稱廣東是“文化沙漠”,大量人才涌入廣東,眼見廣東經濟發展迅速,可是文化事業卻非常滯后,文化人才培養或吸引機制缺失,比如最開始湖南衛視獨領風騷,廣東衛視和全國其他衛視一樣,可是現在江蘇、浙江、東方等衛視都成為一線或準一線。而且廣州高等教育的地位與經濟地位非常不匹配,也從側面反映了難以滿足文化產業、文化創作、影視創作等需要的人才。
總之,廣州的全球文化交流和文化影響力亟待提升,如世界經典歌劇進入中國基本上首選依然是上海或北京,大部分世界500強總部也選擇在上海或北京等。因此,廣州亟待通過文化發展的系統規劃,擴大廣州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注重文化產品和文化資本輸出方式和機制,大力開拓國際文化市場。
二、提升廣州文化軟實力的整體思路和策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城市相當于一個開放性的組織,政府部門是這個組織的“管理層”,市民是組織的“成員”,尤其是有著嚴格準入制度的城市,例如廣州。因此,組織文化的層次模型(Schein,1985;Hofstede,1990;席酉民等2002;石偉,2004)同樣適應于城市文化的分析和建設,如圖1所示。第一層是城市的核心理念,包括文化基因、價值觀以及精神等,可以說是城市的“心”;第二層是城市制度,包括發法律、規章制度、以及辦事流程等;第三層是城市的行為層,包括公共服務、體育賽事、文娛活動以及市民行為等;第二層和第三層又可以稱之為城市的“手”。第四層是城市的物質層,包括城市象征物、城市形象標志物以及一系列的物質文化遺產等。這四層構成了城市文化的整體,具有系統性和體系性,是重新思考城市文化建設的理論框架,也能夠指引城市文化的建設。
因此,城市的文化軟實力提升可以從以上四個層次入手:最核心的要明確、提煉和繼承歷史的文化基因,廣州要在“中國夢”的指引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里,以及在廣東精神和嶺南文化的環境下,明確城市文化的核心基因,構建系統的具有廣州特色的城市文化體系,這是打造文化軟實力的基礎和前提。城市文化與要與城市發展規劃相匹配,能夠使廣州文化支撐廣州的發展戰略或規劃,在廣州本身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文化也能與之一起發展,在全球擴大其影響力。其次,在明確廣州核心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與廣州文化相匹配的城市管理政策和制度體系,將廣州文化理念融入到城市管理制度的方方面面,如:城市的教育、養老、醫療、交通等制度或政策,以及人才交流引進和一些國內外城市之間交流的規章制度,同時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再次,在文化基因和理念制度化的基礎上,塑造廣州市民及城市的整體行為,規范每一位生活在廣州的市民的行為,并通過一系列的體育、文化活動或各類賽事展示廣州文化,影響廣州市民,以及生活、工作在廣州的國內外民眾,同時通過各種媒介和渠道傳播到世界各地。最后,在物質層塑造具有廣州文化特色的市容市貌、城市標志性建筑、城市環境等,對歷史賜予廣州的眾多文化遺產應該大力挖掘與保護,做好相關的傳播展示和規劃,并使其成為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一環。
(一)基于國家文化、廣東精神及嶺南文化,提煉廣州文化基因
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要通過對城市文化的挖掘、整理、推陳出新,對傳統文化中優秀成分要繼承、發揚,諸如現代先進的文化要素,融聚社會共同價值觀念,整合凝練出能夠繼往開來的城市特色文化,這個特色文化既包括歷史積累的優秀成分,又包括具有城市特色的現代成分的提煉和塑造。具體來講,提升廣州文化軟實力,擴大廣州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需要以廣州的文化基因提煉和定位為邏輯起點。廣州文化內核的定位,一方面是基于宏觀文化、國家文化、廣東精神以及嶺南文化等,另一方面是基于目前廣州自身的元素,如歷史沿革、文化現狀、政府管理層以及廣州市民的特征等。
從城市外部的文化影響因素來說,中國社會深受儒、道、法、佛等傳統文化的影響,為中國的區域亞文化或子文化的生根發芽提供肥沃的土壤。十八大后,在黨的領導下,為國人確立了“中國夢”為主題的愿景,提煉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人民大眾的價值觀念、意識行為等,彰顯了全球性大國的歷史傳承和與時俱進的文化素養。而在廣東,2012年5月廣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首次公布了新時期“厚于德、誠于信、敏于行”的廣東精神,它是中華民族精神、嶺南文化和廣東改革開放的綜合反映,它已經深刻地影響了廣東人的意識和行為。因此,廣州作為廣東的省會,提煉和塑造自身的核心文化必須綜合繼承和發揚這些外部文化因子,以及其所體現的價值和意識。
(二)規劃廣州市文化發展戰略,考慮制定文化綱領,如《廣州市民公約》
從國際先進城市看,新加坡推出《新加坡文藝復興城市》計劃,目標是把新加坡打造成為一個充滿動感與魅力的世界級藝術城市;倫敦市公布了《倫敦:文化資本,市長文化戰略草案》,提出要把倫敦建設成為世界卓越的創意、文化中心和世界級文化城市。國內不少城市也瞄準世界先進城市,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經濟和文化發展藍圖。此廣州必須規劃自身的文化建設戰略,才能在城市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廣州要以世界先進城市為標桿,制定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中長期戰略定位、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和戰略措施,堅定實施文化強市戰略,促進城市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的轉變,縮短與國外先進城市的差距,做到后來居上。
在此基礎上,建議廣州市政府考慮編制體現廣州文化的手冊,如:《廣州市民公約》,內容可以包括國家文化及廣東嶺南文化、廣州文化基因、廣州的使命與愿景、廣州政府管理理念、城市服務理念、城市管理者和市民行為規范、廣州文化故事集、廣州文化軟實力執行機構及管理制度、廣州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介紹、廣州市歌等等。這本《廣州市民公約》可以成為指導城市未來發展和管理的理念及原則,也可以作為廣州這座城市的共同語言系統,還可以作為城市管理制度的有益補充,體現城市管理和服務藝術。
(三)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建設城市文化夯實基礎
城市管理制度是城市文化內涵與文化影響結果的主要中介,廣州的法律制度、經濟制度、城市管理制度、政府與市民之間的各種關系準則,以及相關機構、組織、以及行政實施機制都應該體現和反映廣州的文化。無論是永久居住市民還是臨時性居住市民,他們的行為主要受到城市管理和服務制度的制約或影響,因此通過制度這個中介才能塑造城市居民的意識和行為,只有制度與文化相匹配,外化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廣州文化,也才能讓文化滲透到城市的血液中。比如:2017年公布的《網約車新政征求意見稿》對于網約車司機無戶籍限制,相對寬松,但卻對網約車標準最為嚴格,這很難說體現了廣州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沒有在制度中注入廣州人引以為豪的敢為人先、開放包容的市場化精神,城市管理者及相關制度都沒有踐行的文化,難以約束普通市民也去踐行,自然無法真正塑造強勢的、讓人信服的城市文化。
(四)構建文化媒介傳播與物質文化體系,建設系統性的文化傳播載體或平臺
一是,構建文化傳播媒介。完善文化傳播理念和方式,提升廣州文化對外傳播力。文化傳播能力與城市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直接相關,是文化生產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構成元素。一個城市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取決于其內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于該城市是否具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整合能力。強化國際輿論引導,著力建設或借用語種多、受眾廣、信息量大、影響力強、覆蓋全球的國際一流媒體,使關于廣州文化的圖像、聲音、文字、信息更廣泛地傳播到世界各地,進入千家萬戶。二是,規劃好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體系。文化遺產保護是文化的根源,是體現和表現城市文化的核心載體或平臺,需要進一步系統的規劃,才能最大化城市文化的價值和影響力。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是歷史留給后人的一筆寶貴財富,是后人發展城市的豐富資源,它也是構成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的核心部分,是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源泉。要加強歷史風貌建筑、歷史文化街區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完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規劃和保護管理機制,扶持發展傳統嶺南藝術,擦亮城市文化名片,也要充分開發和利用現有的資源,不斷構建新的物質文化或非物質文化。
(五)發展文化產業是建設城市文化的基本途徑
一是要制定和實施適應新形勢的文化產業政策,根據整體的文化發展目標和戰略,針對新問題,采取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對策。引導文化產業與廣州文化相融合,促進其向有利于提升廣州文化的全球影響力的方向發展。并且立足廣州的文化發展現狀,制定階段性的文化產業發展計劃。
二是要堅持以市場機制為導向,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干文化企業。促進文化企業健康發展,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應優先考慮文化創造力,注重開發符合當代市場需求的文化娛樂精品。廣州正致力建設有文化底蘊、有嶺南特色、有開放魅力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促使更多優秀文化企業抓住各種利好政策,在文化市場中脫穎而出。
三是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如動漫、游戲、IP、影視、互聯網等媒體產業。優勢產業既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又能產生巨大的影響輻射力。比如日本的動漫產品、美國的好萊塢電影、韓國的電視劇及音樂作品,爭先恐后打入中國的消費市場,在獲得豐厚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增加了其在中國的影響力。城市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具有同樣的效果,一項具有影響力的高科技產品的誕生可能將該城市推向世界城市之巔。
四是大力發展豐富的民間文化產業。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通俗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但要在現代市場需求和技術制作的背景下發展成為文化產業,就必須將這些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特別是那些勵志類的影視、音樂,富于民族文化特色的通俗小說和創新的故事,乃至早茶文化等等,都具有強大的文化滲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