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風平,方志偉,陳 璐
(金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56)
“互聯網+”是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并深度發展的新形態。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傳統行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影響范圍的不斷擴大,“互聯網+”和“創新創業”開始了跨界融合,與傳統的創新創業相比,又加入了“互聯網+”的時代特征。據騰訊研究院《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2017)》中統計和分析,“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每增長一個點,GDP就能增長1 406.02億元,2016年全國數字濟總量占據全國GDP總量的30.61%,數字經濟對GDP的拉動效應明顯。
在國家、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儼然成為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堅強支柱。大學生作為新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機遇與挑戰并存。他們是否具有強烈的創業素質和創業能力,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長遠發展,而且關乎國家經濟結構轉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圓滿實現。
現代心理學界對意識的概念認定為,是賦予現實的心理現象的總體,是個人直接經驗的主觀現象,表現為知、情、意三者的統一。從哲學角度來講,意識是以思維為核心,經過思維后形成的概念和理論系統,是個體行為的一種內在驅動力,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方向性和能動性。
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育,并不是要求每個大學生都去創業,而是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轉變就業觀念、樹立創業意識,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具備良好創新創業意識的大學生,能夠堅定理想信念,積極發現并把握創業機遇,主動引領更好的自我發展。所以,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育是一項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的系統工程。
近年來,“創客”一詞頻頻出現,他們是指一群具有創新理念、樂于實踐年輕人,其中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創客”一詞在2015年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有13次提及“創業”,可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成經濟發展新常態。在全球格局新形勢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鼓勵廣大青年學生開啟創業理想,開展創業活動。當代大學生頭腦活躍、思想前衛,更容易接受和嘗試新鮮事物,他們享受著互聯網生活帶來的種種便利,理應成為“互聯網+”時代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中堅力量。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我國要在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以創新帶動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已經得到全社會的共識,在此時代背景下,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出臺相應的措施和政策,鼓勵支持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創新創業成為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另外,“創客浪潮”進一步推動了眾創空間的形成,眾創空間為創新創業者提供資源置換、共享的平臺。2015年國務院下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作用,為雙創提供低成本、全方位、專業化服務,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創業者資金少、經驗少等問題,提高了創新創業的成功率。
(1)“互聯網+”改變了傳統創業的模式,它將互聯網的前沿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創新生產要素、提升生產力、產生新的經濟發展形態,各環節產生的新需求、新技術、新業態可以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提供更多選擇。
(2)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9.1個百分點。網民規模持續穩定增長,互聯網模式不斷創新、“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以及公共服務線上化步伐的加快,這將為大學生在“互聯網+”時代進行創新創業活動提供龐大的客戶群和巨大的市場機遇。
(3)“互聯網+”時代很多人選擇網上創業,虛擬的店面解決了傳統租賃店鋪的費用;搜索引擎、網絡廣告等新穎的營銷方式為創業者開展營銷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互聯網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創業者能夠靈活安排工作時間;投入資金少、營銷模式多樣化等網絡優勢降低了創業入門門檻,成為大學生自我創業的新機會。
筆者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很多高校都在積極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業孵化園建設等工作,甚至有的高校針對女性群體創業展開專門研究。這些舉措在國家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上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但從培育效果上來看,更側重培養少數有創業想法的學生群體,對于其他有些學生甚至從未進過學校的創業園,對創業沒有概念。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普及化程度低,我們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要求創新創業培育對象應該是每一位大學生。
現階段不分主修課還是必修課形式,高校基本都已經開設了相關創業課程,而筆者在對學生進行“課程收獲”的調查時發現,多于半數的學生認為是了解了相關創業知識,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高校在進行大學生創業教育時,偏向注重創業知識的講,偏向“灌輸”思維。如果僅對大學生進行創業知識教育,不能引起其內心的共鳴激發創業動機,也就很難促進創業實踐的產生。所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也需要回歸教育根本的“要我學—我要學”的思想觀念轉變,培養學生主動接受創業信息,進而升華為內在的創業意識。尤其在創新創業這種需要強大內在驅動的活動中,更帶有主動意愿色彩的“汲取”教育顯得更為重要。
當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孤立于學科教育之外,主要依托GYB、SIYB創業培訓、創新創業技能大賽、創業園孵化園建設展開,很多高校也并未納入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意識培育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專業教育、思政課堂、職業生涯課程等重要培育載體,出現各家閉門造車的現象,造成創新創業教育的孤立性和單一性,也導致了教育成果范圍局限和成效不顯著。因此,要充分拓寬創新創業意識培育載體,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學科教育,更好發揮其作用。
在調查走訪中發現,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是開展階段性必修或選修課程,開展零散的、臨時性培訓等形式,跟創業教育起步最早并取得良好成效的美國相比,相關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仍處在逐漸探索的過程中。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不連續、不系統的情況導致其培訓內容不具有針對性,無法收到實質性效果,解決不了學生的實際問題。因此,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項艱巨而又漫長的工程,需要逐漸形成一套符合國內高校教育現狀的、系統化的教育體系。
高校要加強宣傳和深入解讀我國的創業文件和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杜絕表面文章,認真落實政府出臺的各項要求,改變傳統的“精英教育”觀念,要面向全體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服務[1]。同時,除了傳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業指導教育之外,還要注重抓住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占領思想陣地。充分利用更為大學生所青睞的新媒介,打造全方位的創新創業宣傳陣地,爭取做到創新創業教育常態化,全方位喚起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關注。從思想上引起大學生對創新創業這件事的共鳴,使其主動了解國家的就業形勢以及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激發創業興趣,樹立創業意識。
創新創業教育是新時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作為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有必要設立獨立完整的課程體系,設置獨立學分,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首先,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創業基礎課程,讓學生對創業形勢和政策有所了解,掌握金融、銷售、心理學、管理學等創業相關知識,這是創業意識培養的基礎。其次,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開設創業階段課程,一方面要了解不同年級學生特點和需求,遞進式開展創業教育;另一方面要將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相結合,根據其對專業領域的認知,開設個性化的創業教育。例如,針對不同專業學生今后可能的創業方向和創業前景給予相應指導,可以使學生創業目標更加明朗化,甚至在此基礎上開展頭腦風暴,激發更多的創業想法;針對有創業意向的學生進行重點教育和實踐過程中的專業指導。最后,創建多元化創新創業課程形式。可以將創新創業課程與創新實踐、翻轉課堂、PU平臺第二課堂等相結合,課堂教學與慕課、微課等網絡教學相結合等形式,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靈活考核,更有助于創業意識的養成。
(1)利用現代新媒體技術,拓展創新創業網絡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業熏陶。例如,在校園網、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中設立創業專欄,及時更新創業相關政策宣傳、推送大學生創業案例、開展創新創業互動討論,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營造創新創業氛圍。
(2)支持發展大學生創業協會、創業俱樂部等組織,積極發揮大學生社團的影響力。可以將社團直屬就創業指導中心管理,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提高創業社團的地位。定期開展創業沙龍、創業大賽等主題活動,設置一定的獎勵、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邀請創業成功校友和企業家來校交流,樹立創業典型[2],開展大學生優秀創業者報告團巡講等形式,促進創業知識的普及,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識。
(3)高校要積極與省市區的科技園區、創業孵化基地聯合,定期組織學生進入園區參觀和學習,讓學生親自咨詢國家對于創業的扶持政策,切身感受創業者的奮斗精神,感染創業的魅力,提升創新創業的培育效果。
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國家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新時代,如何掌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需求,普及全體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創新創業扶持的實效性,這是一項需要長期努力的工程,不斷完善我們的創新創業工作機制、提高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