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 海南師范大學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薪酬管理能夠激發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責任感,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薪酬管理就是企業支付給員工的勞動報酬,主要包括經濟性的報酬和非經濟性的報酬。其管理的目標就是節約企業成本,為企業的未來發展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在實際管理過程中,薪酬管理涉及多方面的內容,是一把雙刃劍,能夠有效激發員工的熱情,培養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提升企業內部的凝聚力,推動企業的良性發展。
2.1 由于管理機制不完善,民營企業在進行薪酬管理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問題,嚴重制約了企業的未來發展。第一,薪酬界定不合理。在通常情況下,民營企業發展是為了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和利潤,在進行薪酬體系設計過程中,會保證企業生產要素的公平性,但是對薪酬設計界限不清晰,很多管理人員就會認為員工得到的薪酬與他們的貢獻值保持基本一致,就能保證薪酬的公平性和工整性。在民營企業發展的初級階段,有的民營企業存在暗箱操作,沒有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框架體系,影響了民營企業的未來發展。
2.2 民營企業薪酬管理缺乏透明度
受到傳統管理理念的影響,當前我國民營企業主要采用“背靠背”的薪資管理機制,認為薪資泄漏屬于大忌。但是根據實際研究發現,傳統的保密制度不能充分發揮薪酬管理的重要作用,導致薪酬管理缺乏透明度,影響了員工的積極性。但是這種保密方式不能實現真正的保密,保密效果不理想。并且在民營企業實際發展過程中,有的管理者把薪酬支付和管理完全操控在自己手中,缺乏的透明性,不利于建立公正公開的管理環境,導致管理存在很大的缺陷,內部競爭出現了消極性的特點,不利于企業之間的團結,員工與管理者之前缺乏必要信任感,不能充分發揮薪酬管理機制的激勵作用。
2.3 民營企業薪酬管理缺乏科學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著名企業為了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不斷引進先進的薪資管理模式,逐漸形成了“以能力付薪”的理念,獲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有的民營企業,受到實際發展規模的影響,再加上人力資源管理水平不高,管理工作方式單一,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影響了企業的未來發展。
為了推動民營企業的未來發展,作為民營企業,需要結合自身發展情況,引進先進的薪酬管理機制,建立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控制好管理流程,實現公平公正,激發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工作氛圍。
3.1 建立完善的人力資本運營機制
為了降低企業的運行資本,民營企業需要加強人力資本的管理,制定完善的戰略發展規劃。因此,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民營企業可以利用人力資本產權的自主性去激勵每一位員工,建立完善的人力資本管理體系。為了進一步維護員工的根本利益,民營企業可以把人力資本資產作為作資入股,有效轉化成股權,采用科學合理的股權激勵機制,讓員工充分參與到企業生產過程中,從而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維護好企業的根本利益,為企業以后發展創造良好的人力資源環境。
3.2 提升薪酬管理的科學化水平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民營企業發展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和沖擊。作為民營企業,需要結合實際發展情況,克服實際發展存在的困難,引進先進的計算機信息技術,針對薪酬管理,做好市場調研工作,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提升薪酬管理的效率,滿足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另外,民營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系統,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建立薪酬管理互聯網平臺,做好基本的社保核算、福利選擇以及政策咨詢等,滿足員工日常管理的需求,從而有效降低管理者的難度,為管理人員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同時運用大數據信息技術,分析在薪酬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3.3 建立公開透明的薪酬管理機制
在進行民營企業薪酬管理過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薪酬體系,加強對對員工的培訓,明確晉升渠道,重視員工未來職業發展,激發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因此,民營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薪酬體系,對員工的薪資和工作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協調好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關系,加深對企業的認同感,對企業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作為管理人員,要建立先進性和個性化的薪酬管理機制,進一步降低企業的勞動時間和勞動成本,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進一步豐富員工的空間,讓薪酬設計更具有透明性。
因此,在民營企業實際發展過程中,企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摒棄傳統落后的管理方式,真正把薪酬管理體系規劃與企業未來發展戰略結合起來,進一步開發人力資源,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體系,進一步規范員工的工作方式和行為,實現員工目標和企業發展目標的一致性,激發員工的積極主動性,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
[1]修春玉,楊薪意.民營企業薪酬管理現狀診斷與策略——以HB公司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5(12):126+128.
[2]曾武成.中小民營企業薪酬管理研究與優化策略[J].會計之友,2013(17):57-60.
[3]張錦平.淺談中小民營企業薪酬管理的優化策略[J].技術與市場,2007(0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