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騰 武漢市武鋼三中高三(7)班
對于人工智能的理解需要分成,人工與智能兩部分。人工也就是人工系統是指通常意義上的“人工系統”,也就是人腦的一種思維模式。而智能比起人工而言,要復雜的多,其關注的重點在于如何使機器能夠模仿人類的思維方式進行工作。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能夠在科學、金融、醫藥等各行各業廣泛應用,其中在無人駕駛、智能搜索等方面已經取得不多不錯的成果,同時也產生一些問題。
其一,早期奠定階段。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主要源于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所創立的演繹法以及17世紀的萊布尼茲初創立的數理邏輯,并由羅素等數學家進行補充完善。在此基礎上,美國麥克洛奇和皮茲建成世界上第一個神經網絡系統模型。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數字計算機ENIAC出現,信息技術開始蓬勃發展,同時信息論、控制論等科學也隨之快速發展,這些理論都為后期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打下良好的鋪墊。
其二,形成發展階段。對于人工智能技術人眼,1956年夏季的達特茅斯會議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聚會,在此會議中科學家們討論了關于人工智能的相關問題,并成功開發出人工智能,開創了人工智能理論研究的新紀元。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由于知識工程、專家系統等誕生,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巔峰時期。同時于2011年蘋果公司iPhone4S內安裝的人工智能語音助理,是人工智能技術的一大應用。到2014年,微軟的個人智能助理、百度的機器人小度等研發成功的案例表明,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離我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近。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最新調查結果表明,超過50%人工智能專家認為,到2040年能夠達到人類水平的智能機器人就能研發成功,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將會引發第四次技術革命浪潮,使得信息社會將會朝著智能社會發展。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能夠為人們生活帶來方便快捷,另一方面其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問題和危險。
由于人工智能技術具有精確性、精準性等特點,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的人工操作將會被人工智能所代替,尤其在一些危險程度比較高的行業。例如在高壓電線的維修運行過程中,智能機器人將會代替人工進行維修工作,從而提高維修工作的精確性和維修質量。根據相關調查報告顯示,未來10-20年內,超過1.37億工人將會由于人工智能技術而失業,同時人工智能技術也會產生一些新的職業。正如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所說的那樣,機器人雖然讓查理的父親失去制作巧克力的工作,但是也為他帶來了一份新工作——維修機器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類智能技術加入勞動力市場,會使勞動力市場兩極分化十分嚴重,不利于人類的正常生存發展。
隨著人工模擬技術、人類仿真技術等快速發展,具有學習能力、語言能力甚至思考能力的機器人已經研發成功,甚至有相關專家預測,到2050年,人類與機器人結為伴侶將會成為社會常態。這與人類的價值觀、思維模式將產生直接的沖突,甚至影響到人的價值觀與信仰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早已被哲學家拿出來進行討論,機器人是人類嗎?如果與機器人結婚,那么人機婚姻是否具有合法性嗎?等等。此外,人工智能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們的思維慣性,引發用戶的使用依賴性,從而降低認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導致自身智力水平的降低。
一方面,人類思維具有極其豐富的多樣性,尤其是人類情感問題是人工智能技術所無法模擬的;另一方面,人類進化速度比較緩慢,而機器人卻能夠不斷進行更新設計,借助其他技術優勢實現人工智能技術的新發展。因此不少專家學者擔心,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可能會發展到人類自身無法控制的局面,從而為人類的生存空間而擔憂。例如在2017年5月的AlphaGo在烏鎮與柯潔進行人機大戰,以柯潔3:0落敗,在提高人們對于人工智能技術關注的同時,也引起不少人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擔憂。同時由于人工智能對于材料、資源等方面消耗比較大,即使在研發成功之后,進行大范圍普及極有可能會給各地區帶來新的能源危機。人工智能技術必須要得到很好的控制和利用,使其能夠更好的為人類生活服務。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技術也在不斷的進步,對于各行各業都產生十分深刻的影響,并且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人工智能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在于高度模擬人類智能,提高機器的自我識別能力。同時為了更好的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服務,就需要研究人員聯系生活實際,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