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卓 長沙市雅禮中學
當今世界上資源出現了短缺的問題,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石油的儲量正在日益減少,海洋成為石油資源開發的新領地,目前海洋石油資源已經成為陸地石油資源的替代品,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海洋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又一筆巨大財富,開發石油資源特別是開發深海石油資源成為國家的重要發展目標。海洋工程裝備業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新興產業,在國家的十二五計劃中就有明確規定:優化海洋工業的產業結構,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
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海洋資源的開發比在陸地資源開發的難度更高,海洋工程裝備關鍵技術的研究開始備受重視。近年來這一技術也得到了有效的發展,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下面就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海洋裝備包括大型工程裝備和輔助裝備兩部分,海洋資源勘探、開采、加工、儲運、管理、后勤服務等都屬于海洋裝備的內容,它的特點是技術要求高、投入較大、產出多、附加值高、風險高。海洋裝備是高新技術的綜合體,將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新材料的應用技術融為一體。
海洋裝備在我國的起步較晚,目前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合理利用海洋資源,對海洋裝備技術進行創新是我國目前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我們要加強創新,繼續推動海洋事業的發展。
陸地上的很多資源都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正在逐漸減少,人類社會的發展更多的要依靠海洋?;旧厦恳粋€沿海國家,都將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作為國家的發展戰略,海洋經濟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海洋工程和海洋開發業已經得到了初步的成就,在不久的將來,海洋事業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目前,海洋工程裝備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但是在高端海洋工程裝備的制造方面,還存一些問題,大量高端設備還需要依賴進口,不僅成本高,后續的維護、更新也非常復雜。綜合來看,我國在動力傳動系統、安全系統、動力定位系統、深潛水裝備方面的技術還相對薄弱,需要科研工作者進行深入分析。
海洋石油鉆進技術是一種高難度的技術,我國在這一方面技術基礎比較薄弱,在技術方面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提并論。
海洋石油鉆井技術主要有兩種:半潛式鉆井平臺和自升式鉆井平臺。我國現在正在使用的一部分半潛式鉆井平臺是引進的國外產品。自升式鉆井平臺也大多是引進國外產品,自己生產的自升式鉆井平臺技術水平比較落后,無法與國外的產品技術相提并論。比如我國生產的渤海5號,它工作時最大的水深是40米,最大的荷載量是780噸左右,在作業時荷載量達到1840噸左右,最大的深度為6千米,而進口的渤海12號自升式鉆井平臺,工作時水深是100米左右,而升降時的荷載是1100噸左右,作業時的荷載是兩千噸左右。
海洋工程裝備關鍵技術為wbs分解計劃編排技術和進度控制技術。海洋工程裝備技術是一項非常復雜、系統的技術,并且參與的活動和項目比較多,關系十分復雜,計劃執行和制定難度較高。再加上每個部門的生產環境和管理方法也具有不同之處,并且企業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是處于不停的變化過程中,這樣就需要在企業的計劃管理方面進行調整。所以企業在制定計劃時,就要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計劃的制定一定要與形勢發展情況相適應。
此外,還要注重材料設備管理和可追溯技術的應用。有計劃的采購在項目執行中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它是保證項目執行的物質基礎。在監督檢查項目時,采購的流程化和規范化就顯得十分重要,當采購的任務執行的規范具體時,這樣就可以使項目的成本降低,不僅如此,還可以降低采購的風險,提高管理質量,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
質量管理和可追溯技術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文件管理和控制在海洋工程裝備項目管理中十分關鍵。從項目開始運行和項目的最終完成,每個環節都會產生許多文件,為了使海洋工程項目具有可追溯性、可控性和連續性,需要對文件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
成本管理控制技術的應用也十分重要,目前我國海洋工程裝備技術還存在成本控制問題,需要我們建立完整、系統的裝備技術成本控制系統,這就需要把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應用目標成本理論基礎掌握的非常詳盡。
隨著海洋工程的發展,海洋工程管件優化設計技術也開始得到推廣。這一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船舶領域,環境不同其承擔的作用力也不相同,在具體的應用上,需要根據具體環境進行調整。
海洋作為全球油氣資源開發的新領域,已經成為全球油氣資源重要的接替區。開發海洋油氣資源特別是深水油氣資源已作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我國的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后,我們需要加強研發,使設計、制造、安裝、檢驗和配套等技術有進一步的提高,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1]趙金樓,徐鑫亮.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發展問題研究[J].學習與探索 2014(04)
[2]孟博.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分析[J].市場研究.2012(02)
[3]陳明義.加快發展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J].港口經濟. 2012(01)
[4]劉全,黃炳星,王紅湘.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現狀發展分析[J].中國水運(下半月刊).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