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麥蔚 張曦倩

前不久,某電商平臺的一個廣告被指性別歧視,最后平臺公開道歉,并下架產品。什么廣告如此惹眾怒?廣告上,是一位準媽媽圓潤的肚子,兩行醒目的廣告詞自問自答:“生了女兒怎么辦?二胎用堿孕寶。”顯然,該產品是為了迎合部分人的男孩偏好。如今,雖然廣告被撤了,但坊間“堿生男酸生女”的說法,仍然在流傳。各種“堿”字輩產品,如益生堿、佑生堿、寶甥堿等等,仍然賣得紅紅火火。
二胎時代來臨,總有人期望兒女雙全,湊個“好”字。但讓孕婦吃堿性產品,就真的能得償所愿嗎?
記者為此采訪了張曦倩醫生,她在生殖健康領域頗有研究。
各種堿性產品,究其原理,都是所謂的“染色體酸堿理論”。眾所周知,決定胎兒性別的,是性染色體的不同組合,XX型為女性,XY型則為男性。商家便稱,X染色體耐酸,Y染色體耐堿,女性多吃堿性物質,有利于含Y染色體的Y型精子存活,從而有助于生男孩。
這聽起有理有據,很有點科學的味道,不免讓人信以為真。但其實,“染色體酸堿理論”是個舶來品,還是個被斷章取義的贗品。該理論最早見于1971年,由蘭杰·佘圖與大衛·羅維克合著的一本書——《如何選擇寶寶的性別》。該書提出“余圖法”——想生男孩的夫婦,應在接近排卵期的時候同房,
專家簡介以便讓速度快、體積小的Y型精子先到達卵子;想生女孩的,則應該在排卵期前三天左右同房,這時陰道環境偏酸性,對Y型精子有抑制作用,對體積更大的X型精子則更友好。可見,書里原本講的,是如何選擇同房時間。這跟商家提議的,買堿性保健品吃吃吃,一毛錢關系都沒有。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面世40余年,其理論至今未被驗證。
張醫生指出,學者們通過反復實驗,最終認為,pH值環境對精子的大小、形狀、尾巴長度等參數,其實是沒有影響的。所謂“堿生男酸生女”,是偽科學。事實上,那兩位學者都身陷學術丑聞。
再說了,“吃堿性食物,體內環境也會變為堿性”的說法,也是子虛烏有。張醫生告訴記者,“酸堿體質”這一概念,常常被商家大吹特吹。而實際上,無論是在營養學界還是醫學界,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沒有這個說法。人體的酸堿度是恒定的,如血液的pH值,一般在7.35~7.45之間,呈弱堿性。超過這個范疇,血液pH值低于7.35,叫酸中毒,pH值高過7.45,叫堿中毒,都屬于病態。平常吃什么食物,對人體的酸堿度并沒有什么影響。說白了,所謂“酸堿體質”,就是商家憑空造詞,靠營銷手段在大眾面前混個臉熟,人家學界壓根不承認。
當然,估計還是有許多家庭,求子心切,懷著僥幸心態,就算知道那些“堿”字輩產品的套路深似海,還要一試。張醫生提醒,孕婦真不能隨便試。很多“堿”字輩產品,不是藥字號,只是膳食補充類的保健品,甚至只是普通食品。也就是說,其效果、副作用都不需要通過臨床測試,只需要通過微生物、細菌的檢驗。再加上成分復雜,包括藻類、果蔬粉、糖醇、纖維素等,不建議孕婦服用。
除了堿性食品以外,還有商家提出,最好配合使用小蘇打等堿性洗液沖洗私處。為的同樣是制造堿性環境,以利于Y型精子存活。如上文所言,這樣的“原理”,純屬偽科學。而且,正常女性的私處一般呈弱酸性。盲目!用小蘇打水等堿性洗液沖洗私處,很可能破壞私處的酸堿平衡,反而容易引起疾病。
江湖上,還有關于轉胎丸的魔幻傳說。據說,孕媽吃了它,肚子里的女娃會轉變為男娃。張醫生表示:“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一旦形成受精卵,性別就確定了,‘轉胎’是不可能的。”有些轉胎丸只是拿麥芽糖糊精蒙人,那也罷了,孕媽頂多被騙財。但有些轉胎丸,其實就是雄性激素。孕婦服用后,很可能會影響胎兒的外生殖器發育,使胎兒出現假兩性畸形,寶寶以后是要吃藥做手術的!家中孕婦若服用過這種偏方藥丸,最好在產檢時告知醫生,及早發現診治。另外,坊間還流傳著各種各樣“包生男孩”的祖傳中藥方,不僅藥材名保密,還都磨成藥粉,讓人認不出個丁卯來。張醫生表示,原則上建議,孕婦盡量不用藥,尤其這些不明成分的偏方,少試為妙。其實,與其糾結生男生女,不如擺正心態,這個時代,男孩女孩又有什么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