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堯
摘要 分析了壽縣小麥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的原因,總結了稻茬麥高產栽培技術,包括選用良種、精細整地、適期播種、科學施肥管水、病蟲草害防治、及時收獲等方面內容,以供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 小麥;稻茬;高產;栽培技術;安徽壽縣
中圖分類號 S512.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9-0028-01
壽縣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屬亞熱帶北緣季風性濕潤氣候類型,耕地面積12萬hm2,人口逾140萬人,年均降水量906 mm2,年平均氣溫14.8~14.9 ℃,無霜期213 d。地形東南高、西北低,由南向北呈現出崗地、平原、山地3種地貌。20世紀90年代,壽縣北部以稻—麥種植為主,南部以油—稻種植為主。2000年以后,隨著國家對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補貼的增加,以及小麥保護價的提高、小麥良種補助、小麥“一噴三防”物化補貼的發放,大大刺激了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性。壽縣南部放棄了油菜種植,也以稻—麥種植為主。小麥產量在壽縣取得了多年連續增產的效果,但是由于長期單一的稻、麥輪作,小麥田長期使用化學除草劑除草,雜草抗耐藥性在逐年增加,尤其以抗性日本看麥娘、抗性罔草等為主,難以用藥防除,同時近幾年小麥赤霉病的連年暴發,制約了小麥的高產,因而小麥高產遇到了瓶頸期。為突破小麥高產瓶頸,筆者根據壽縣的氣候條件、小麥生長規律及多年的工作經驗,總結了稻茬麥高產栽培技術。
1 選用良種
壽縣中北部以選用較抗赤霉病的半冬性品種為主,如淮麥29、淮麥33、西農979等;南部以春性品種為主,如揚麥20、揚麥21、揚麥25、寧麥18、揚輻麥5號等。
2 精細整地
由于秸稈禁燒,稻草要全部返田。可采用聯合收割機啟用切碎裝置,低茬收割水稻(留茬10 cm左右)→切碎均勻拋撒→施用基肥(增施氮肥)→大中型拖拉機帶5鏵犁整地、耙平[1]。要做到“三溝”(畦溝、腰溝、田邊溝)配套,深度分別為20、50、35 cm,田外大溝深60~80 cm,使溝溝相通、主溝通渠,達到雨停田干,以減輕漬澇危害。
3 適期播種
播前進行種子處理,可用27%苯醚·咯·噻蟲懸浮種衣劑(酷拉斯)200 mL拌麥種100 kg,拌勻晾干后播種,可以預防小麥全蝕病、紋枯病及地下害蟲等[2]。
中北部半冬性品種適宜播期為10月上中旬,播種量150.0~187.5 kg/hm2,南部春性品種適宜播期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種量為180~225 kg/hm2。最佳播期每推遲3 d,播量可增加7.5 kg/hm2。播種方式推廣機械條播為主,用稻麥條播機進行精量播種,行距20 cm,播種深度3~5 cm,爭取一播全苗。
4 科學施肥管水
結合整地施用45%三元復合肥375~450 kg/hm2、尿素150 kg/hm2,小麥返青期追施尿素150~225 kg/hm2。對分蘗少、有脫肥現象的麥田,于1月下旬至2月上中旬趁雨雪天氣追施尿素60~75 kg/hm2,促進麥苗均衡生長。對苗情正常的田塊,應普施、重視拔節肥,于3月中下旬追施尿素120~150 kg/hm2,確保小麥穗大粒多奪高產[3-4]。
俗語“麥旺三月雨、麥怕三月雨”“尺麥怕寸水”。春天雨水偏多,應注意除澇防漬,要及時疏通“三溝”,排水降漬,防止小麥受漬澇災害。
5 病蟲草害防治
在小麥拔節初期用24%噻呋酰胺450 mL/hm2+50%吡蚜酮300 g/hm2防治紋枯病的基礎上,重點防治小麥穗期赤霉病、蚜蟲、麥蜘蛛等病蟲害,要做到藥肥混噴、“一噴三防”(防病、治蟲、防干熱風)一般要施2次藥。第1次在小麥揚花初期(麥穗10%左右開始揚花)用45%戊唑醇·咪鮮胺600 mL/hm2+50%吡蚜酮300 g/hm2+磷酸二氫鉀3.0 kg/hm2對準麥穗均勻噴霧防治;第2次在小麥盛花期(麥穗90%左右開始揚花),再用25%氰烯菌酯3.0 kg/hm2+50%吡蚜酮300 g/hm2+莊福星900 mL/hm2防治1次[5]。
由于長期單一施用化學除草劑,造成壽縣小麥田雜草草相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過去的看麥娘、繁縷為主演變成現在的以抗性日本看麥娘、抗性罔草、牛繁縷等為主。小麥田除草劑精噁唑禾草靈、炔草酯、氟唑磺隆、甲基二磺隆、唑啉草酯、啶黃草胺、苯磺隆等單用或混用都起不到100%的效果。小麥田除草已經成為壽縣農民和農資經銷商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2017年和2018年的除草效果,推出2種解決方案,可以解決小麥田抗性雜草問題。第1種方案:小麥播后苗前,用50%綠麥·異丙隆2.25~2.70 kg/hm2進行土壤封閉處理,注意墑面不能太干、坷垃不能太大,噴勻噴透。小麥播后30~40 d,小麥四至五葉期,用3%甲基二磺隆450 mL/hm2+50%異丙隆1 875 g/hm2+20%氯氟吡氧乙酸750 mL/hm2+75%苯磺隆30 g/hm2,可以一次性防除小麥田所有雜草,注意施藥后7 d內不能有冰凍天氣。第2種方案: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小麥返青后用7.5%啶黃草胺水分散粒劑187.5 g/hm2(或5%唑啉草酯乳油2 250 mL/hm2)+50%異丙隆3.0 kg/hm2+20%氯氟吡氧乙酸750 mL/hm2+75%苯磺隆30 g/hm2均勻噴霧,也可以一次性防除麥田雜草,同時注意施藥后7 d內不能有霜凍天氣。
6 及時收獲
小麥收獲過早,籽粒鮮重仍在上升,對小麥產量和品質影響較大;過遲收獲,則千粒重下降。因此,應在小麥蠟熟末期、完熟早期收獲為宜[6-7]。同時,小麥收獲期間常遇陰雨,要關注天氣預報,及時搶收搶曬,顆粒歸倉。
7 參考文獻
[1] 王松香.皖北地區小麥高產田間管理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5):90-91.
[2] 彭敏.綠色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6):66-67.
[3] 范永勝,朱紅彩,李洋,等.高產示范基地小麥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14(11):8-9.
[4] 黃涇.阜陽市綠色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2):51-52.
[5] 趙廣才.北方冬麥區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作物雜志,2008(5):91-92.
[6] 穆守義.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鄉村科技,2010(10):17.
[7] 陳興武,趙奇,吳新元,等.小麥高產、超高產栽培技術途徑研究[J].新疆農業科學,2008(4):590-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