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彬
摘要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期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農村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關系國計民生的一項宏大任務。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振興鄉村建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本文從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不斷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程度3個方面考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以供參考。
關鍵詞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現代化;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9-0272-01
“三農”問題一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于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始終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心,“鄉村振興”戰略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中國農村改革的又一次飛躍,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舉措[1-2]。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戰略安排,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的目標任務:第一步,到2020年基本形成鄉村振興制度框架與政策體系;第二步,到2035 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第三步,到2050年,全面實現鄉村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三農”問題全面解決。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指通過自身的努力調整,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包括質量和數量,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鄉村振興戰略涉及農村改革的方方面面,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鄉村振興的推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動力之源,也是保障中國糧食和食物安全之基,更是實現農村農業“高質量、有效率、可持續”的發展之本[3-5]。為了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筆者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探討。
1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發展現代農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后,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體的家庭經營模式對解決農民溫飽問題和促進農業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隨著產業化、現代化、國際化步伐的加快,這種以家庭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模式逐漸暴露出諸多缺陷和問題,農業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低、農產品的再加工及其產品附加值低、農產品的出口貿易額低等嚴重制約了中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的速度。此外,家庭農村、種植大戶、農業合作社、“企業+農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表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勢頭,一時間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農村土地上大量興起。據農業部副部長葉貞琴表示,我國目前還有約2.6億農戶,其中承包農戶大約有2.3億。因此,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關鍵是如何帶動更多的小農戶參與到農業產業化中。要解決好這一難題,必然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必須解決好土地流轉問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以及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問題。農業供給側改革要側重土地、勞動力、資本、制度建設等方面,要在國家政策層面上進一步明確土地流轉的程序、規范及注意事項,做好宣傳工作,給農民普及法律、科技、管理知識,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其次,不斷加大國家財政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解決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難問題,實現財政支農,不斷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濟實力、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4]。再次,繼續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逐步轉移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加大對農民的職業培訓力度和頻次,制定多種激勵政策吸引優秀人才、大學生到農村創業、投資。最后,建立農業共享發展機制,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農戶以土地、資金、技術等形式入股,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2 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當前,中國農村“三產”發展面臨的普遍問題就是一產不夠強、二產不夠優、三產不夠活。隨著農業各項生產資料成本的不斷增加,農業綜合生產成本也快速上升。據湖南省農業委員會的調研數據,2000—2015年湖南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05.4%,農業勞動力價格累計上漲580.0%,糧食生產成本由9 000元/hm2增加到15 555元/hm2。同時,由于融資困難,農業投入有限使得農業技術和機械化推廣遠遠落后于工業,農產品品牌化程度低,附加值不高,農產品供給亟須升級換代。此外,農業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落后,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物流成本高,電子商務等新興農產品流通方式存在通信基礎設施滯后的問題。當務之急是加大農業供給側在基礎設施、網絡通訊、大數據、物流網等建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3 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不斷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程度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我國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調整農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適應新的經濟規律,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按照“穩定產量,提高質量,創新驅動,全面發展”的總體要求,深化農業和農村改革,加強農業對外開放。
推進農產品綠色通道建設,為農產品進出口創造高效的海關環境,建立健全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業部門、海關、檢驗檢疫等廣泛參與機制。充分發揮會展中心的優勢,擴大本地農產品在國外的影響力。支持貿易,積極實施優勢農產品出口促進政策,加強對優勢農產品國際市場推廣的支持。扶持農產品進出口企業,充分發揮海關、國家檢查等聯合檢查部門的職能和作用,為重點農產品外貿企業建立跟蹤服務體系[6-8]。
4 參考文獻
[1] 霍爾果斯市利用國際國內兩種市場加強農業對外開放[EB/OL].(2016-09-09)[2018-08-19].http://cnews.chinadaily.com.cn/2016-09/09/content_26754245.htm.
[2]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種業導刊,2018(3):32.
[3] 范建華.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與實踐[J].思想戰線,2018,44(3):149-163.
[4] 曾福生,蔡保忠.以產業興旺促湖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8,39(2):179-184.
[5] 鄭瑞強,翁貞林,黃季焜.鄉村振興戰略:城鄉融合、要素配置與制度安排:“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峰論壇綜述[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8,17(1):1-6.
[6] 本報評論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N].人民日報,2018-01-01(2).
[7] 唐安來,翁貞林,吳登飛,等.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于江西的分析[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16(6):803-808.
[8] 韓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J].中國經濟報告,2017(1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