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毅
摘要 從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引進了5個甜蕎品種,在西吉縣西部黃土丘陵區的馬建鄉臺子村進行品種比較試驗。結果表明,NTQ17-02、NTQ17-03、NTQ17-04和NTQ17-05豐產性好、適應性強,可以在西吉縣及同類地區推廣種植。
關鍵詞 甜蕎;品種;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7.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9-0048-01
甜蕎具有生育期短、適應性強、耐旱耐瘠、食療同源、營養豐富等特點。隨著對蕎麥的科學研究及新產品開發工作的深入,以及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和膳食結構的改善,甜蕎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青睞,已成為人們最受歡迎的食物之一,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為了篩選出在西吉縣西部黃土丘陵區適應性強的甜蕎品種,特進行了本試驗,旨在為西吉縣的蕎麥產業發展提供適宜種植的優質新品種[1-2]。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該試驗地位于西部黃土丘陵旱作雨養農業區的馬建鄉臺子村,北緯35°55′25″,東經105°30′44″,年降水量400 mm左右,年日照時數2 426.8 h,雨熱同季,≥10 ℃的有效積溫2 183.7 ℃,年平均氣溫5.8 ℃,年平均蒸發量1 200~1 500 mm。土質屬黃綿土,前茬為冬小麥,肥力中等。耕層土壤pH值8.66,全鹽0.23 g/kg,有機質12.58 g/kg,土壤全氮0.84 g/kg,堿解氮46.02 mg/kg,有效磷14.17 mg/kg,速效鉀209.05 mg/kg。
1.2 供試材料
參試甜蕎品種分別為NTQ17-02、NTQ17-03、NTQ17-04、NTQ17-05、NTQ17-01,均由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提供。
1.3 試驗設計
本試驗共設5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NTQ17-01作對照(CK)。3次重復,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4],每個品種為一個小區,小區面積11 m2(5.0 m×2.2 m),試驗區兩邊及重復間設60 cm走道,四周設保護行。
1.4 試驗實施
于6月15日旋耕整地,施農家肥22 500 kg/hm2、磷酸二銨225 kg/hm2、尿素75 kg/hm2。7月6日出苗,7月20日間苗、定苗,保苗密度37.5萬株/hm2。
1.5 調查內容與方法
觀察記載各品種的物候期、抗逆性及主要性狀,抗逆性采用國家甜蕎品種區域試驗記載標準。成熟后每個小區取10株進行考種,收獲時按小區單收計產[5-6]。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及抗逆性
從表1可以看出,參試甜蕎品種的生育期為77~89 d,NTQ17-02、NTQ17-04、NTQ17-05生育期分別為87、87、89 d,較對照品種NTQ17-01(CK)分別晚熟4、4、6 d;NTQ17-03為77 d,較對照品種NTQ17-01(CK)早熟6 d。
2.2 主要經濟性狀
從表2可以看出,基本苗數在228 148.5~350 017.5株/hm2之間,苗數最高的是NTQ17-04,苗數由大至小順序為NTQ17-04>NTQ17-03>NTQ17-01>NTQ17-02>NTQ17-05。
植株高度在53.33~64.03 cm之間,NTQ17-02、NTQ17-03、NTQ17-04、NTQ17-05株高分別為61.87、64.03、63.47、54.70 cm,分別較對照NTQ17-01(CK)(53.33 cm)高8.54、10.70、10.14、1.37 cm。
一級分枝數在4.17~5.37個之間,一級分枝數由大至小順序為NTQ17-05(5.37個)>NTQ17-04(4.80個)>NTQ17-01(4.27個)>NTQ17-02(4.23個)>NTQ17-03(4.17個)。
主莖節數在12.07~12.83節之間,主莖節數由大至小順序為NTQ17-05(12.83節)=NTQ17-03(12.83節)>NTQ17-04(12.80節)>NTQ17-02(12.57節)>NTQ17-01(12.07節)。
單株粒重NTQ17-02、NTQ17-03、NTQ17-04、NTQ17-05分別為3.58、3.80、3.39、4.41 g,較對照品種NTQ17-01(CK)分別重1.15、1.37、0.96、1.98 g。
千粒重除NTQ17-05較重(較對照品種NTQ17-01(CK)重4.04 g)外,其余品種NTQ17-02、NTQ17-03、NTQ17-04千粒重分別為26.49、27.58、24.64 g,較對照品種NTQ17-01(CK)分別低1.70、0.61、3.55 g。
2.3 產量
從表3可以看出,參試的4個甜蕎品種的產量均高于對照品種NTQ17-01(CK),增產幅度為42.30%~66.67%。其中以NTQ17-04折合產量最高,為1 181.82 kg/hm2,較對照品種NTQ17-01(CK)增產66.67%,居第1位;其次是NTQ17-03,折合產量為1 145.45 kg/hm2,較對照品種NTQ17-01(CK)增產61.54%,居第2位;NTQ17-05、NTQ17-02折合產量均為1 009.09 kg/hm2,較對照品種NTQ17-01(CK)增產42.30%,居第3位。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NTQ17-02、NTQ17-03、NTQ17-04、NTQ17-05均較對照NTQ17-01增產,增幅分別為42.30%、61.54%、66.67%、42.30%;以上品種具有抗性強、豐產性好等特點,可作為甜蕎推廣的優新品種大面積種植。應注意,一是通過配合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術,可提高單產;二是栽培技術上,應掌握甜蕎喜涼爽、怕霜凍,喜潮濕、怕干旱,喜干爽、怕水淹的特點;三是適宜坡地等一系列栽培技術,甜蕎成熟后需及時收獲,以保證產量和水平。
4 參考文獻
[1] 李曉宇.甜蕎品種比較試驗[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4(8):30-31.
[2] 賈瑞玲,魏麗萍,馬寧.甜蕎品種比較試驗初報[J].甘肅農業科技,2014(1):25-26.
[3] 尤海磊,胡希遠,高金鋒,等.不同蕎麥品種生長模型和生長特性的比較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0(2):53-58.
[4] 孫烏日娜,高欣梅,王崴,等.蕎麥新品種對比試驗[J].北方農業學報,2016,44(3):56-59.
[5] 劉睿敏,耿健,左文博,等.河北省壩上地區甜蕎品種適應性栽培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6(1):70-71.
[6] 李詠,華俊榮,李學文,等.2013年泰興市蕎麥品種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4(1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