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涼花
摘要 由于馬鈴薯傳統種植方法可引起病毒積累,因而造成品種嚴重退化。為明確恢復馬鈴薯種性的方法,本文對馬鈴薯秦芋32的莖尖脫毒培養技術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以培養基配方MS+0.5 mg/L 6-BA+0.5 mg/L NAA最適宜秦芋32的莖尖組織培養。因此,可用馬鈴薯莖尖脫毒培養獲取無病毒種薯,恢復種性,以提高產量。
關鍵詞 馬鈴薯;秦芋32;莖尖剝離;培養基配方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9-0080-01
馬鈴薯是世界上僅次于小麥、水稻和玉米的第4種主要農作物,目前大約有幾千個品種。馬鈴薯塊莖水分多,脂肪少,熱量低,適合作為主食,也可作為蔬菜食用[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品結構出現新的變化,馬鈴薯已成為備受人們歡迎的休閑食品[2]。
秦芋32是安康市特有的馬鈴薯品種,薯塊呈橢圓形,傳統的種植方法是用塊莖作為種子,將芽眼切下用來播種。馬鈴薯病毒的累積性感染是引起馬鈴薯種性嚴重退化的主要原因,而通過莖尖分生組織培養獲取無病毒種薯來恢復種性的方法已被廣泛采用,可進行大批量原原種的繁殖,恢復種性,提高產量,改善品質[3-4]。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以安康本地的馬鈴薯品種秦芋32的莖尖作為試驗材料。
1.2 培養方法
1.2.1 培養條件。外植體選擇健壯植株的莖尖。一般在25 ℃恒溫條件下培養。光照時間為10 h/d,光照度為2 000 lx。
培養基滅菌前pH值為5.8,蔗糖濃度為20 g/L,瓊脂濃度為0.68 g/L。
1.2.2 外植體消毒。于晴天早上9:00左右在地里采摘莖尖,流水條件下反復沖洗2 h后送入無菌接種間,在超凈工作臺上先用75%的酒精浸泡15 s,無菌水沖洗1~2次,再用0.1%升汞滅菌8~10 min。消毒時要不斷攪動,使材料與消毒液充分接觸,消毒時間也要控制。時間短了消毒不徹底,時間稍長了又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成活率,應通過仔細觀察莖尖在消毒液里顏色的變化來控制時間。最后再用無菌水沖洗4~5次,置入鋪有無菌濾紙的培養皿中,吸干表面水分,備用[5-6]。
1.2.3 培養基設置。基本培養基采用MS培養基。總共設置9個培養基,分別為①MS+0.1 mg/L 6-BA+0.1 mg/L NAA;②MS+0.1 mg/L 6-BA +0.5 mg/L NAA;③MS+0.1 mg/L 6-BA+1.0 mg/L NAA;④MS+0.5 mg/L 6-BA +0.1 mg/L NAA;⑤MS+0.5 mg/L 6-BA+0.5 mg/L NAA;⑥MS+0.5 mg/L 6-BA+1.0 mg/L NAA;⑦MS+1.0 mg/L 6-BA +0.1 mg/L NAA;⑧MS+1.0 mg/L 6-BA +0.5 mg/L NAA;⑨MS+1.0 mg/L 6-BA +1.0 mg/L NAA。
1.2.4 莖尖剝離和培養。將經過消毒處理好的莖尖去除葉片,用無菌鑷子夾起,放在顯微鏡下,用解剖針進行剝離,帶有1~2個葉原基最佳。將剝離的莖尖分別接種于設計的培養基中[7-8]。
將接種莖尖的試管放入培養室內進行培養,開始觀察愈傷組織萌動狀況[9-10]。
2 結果與分析
接種40 d后,由觀察可知,馬鈴薯莖尖在①號培養基中少數產生愈傷組織,絕大部分沒有任何變化;在②號培養基中多數產生愈傷組織,成苗率為20%;在③號培養基中,隨著 NAA含量的提高,一部分分化出芽,大部分逐漸死亡;在④號培養基中,通過愈傷組織分化出的苗極少成苗,大部分不萌動;在⑤號培養基中全部成活,通過愈傷組織成苗率在 60%以上;在⑥號培養基中大部分不生長,接種的莖尖沒有變化;在⑦號培養基中,極少出現愈傷組織;在⑧號培養基中,一部分分化出苗,生長緩慢;在⑨號培養基中,少數能不通過愈傷組織直接出苗,成苗率較之前面的培養基有所下降。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以MS為基本培養基,在一定范圍內添加激素,并不是濃度越高就越能提高莖尖的成活率和成苗率,濃度高反而抑制莖尖的分化生長。其中以MS+0.5 mg/L 6-BA+0.5 mg/L NAA為秦芋32莖尖組織培養的最宜培養基。上述9種培養基可為通過莖尖剝離獲得脫毒種苗生產提供技術參考。
4 參考文獻
[1] 齊恩芳,王一航,張武,等.馬鈴薯莖尖脫毒培養方法優化研究[J].中國馬鈴薯,2007,21(4):200-202.
[2] 楊小琴,李善才,李增偉,等.馬鈴薯莖尖脫毒組織培養技術研究綜述[J].現代農業科技,2009(22):85-86.
[3] 吳興泉,陳士華,王朔,等.馬鈴薯莖尖組織培養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1039-1040.
[4] 郭正昆.馬鈴薯莖尖剝離與試管苗培養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8(9):5-6.
[5] 吳玥琳,凌永勝,林金秀.馬鈴薯脫毒試管苗組織培養技術概述[J].農業科技通訊,2017(8):238-241.
[6] 張海霞,曲瑞芳.馬鈴薯莖尖脫毒培養技術研究[J].吉林農業,2013(5):23-24.
[7] 劉江娜,李東方,張愛萍,等.不同品種馬鈴薯莖尖脫毒培養方法優化技術研究[J].新疆農業科學,2014,51(2):284-290.
[8] 王桂梅,楊林棟.馬鈴薯莖尖組織培養方法優化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9):48-49.
[9] 石曉華,孫凱.馬鈴薯莖尖組織培養脫毒的研究[J].吉林農業科學,2007(1):55-56.
[10] 任凝輝,王美平,史宣杰,等.馬鈴薯莖尖組織培養及快速繁殖技術研究[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2(3):28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