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菊釵
摘要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于無公害蔬菜的需求量增加,無公害蔬菜保質增產成了重要的工作。本文闡述了棚室無公害蔬菜優質化栽培技術,主要包括良種選育、棚室標準化育苗、合理施肥方式、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無公害蔬菜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蔬菜;棚室;無公害;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26.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9-0084-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市場對于無公害蔬菜的需求量增加。在我國的南方地區,利用棚室進行蔬菜種植非常普遍。然而,棚室蔬菜栽培中存在化肥、農藥使用過量等問題,不符合無公害蔬菜的標準。因此,在進行棚室無公害蔬菜栽植時,應用優質化栽培技術對于保證無公害蔬菜質量、提升產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1 良種選育
要想保證無公害蔬菜的高質量,首先要注意選擇良種。在早春環境中,棚室內濕度較大、溫度較低,要選擇具有高抗性的蔬菜品種進行栽培。抗病、抗逆性較強的蔬菜品種能夠有效降低蔬菜在棚室中的發病率,使農藥使用量大幅減少,從而有效減少農藥超標問題的發生,從根本上提升棚室無公害蔬菜的栽培質量。
2 棚室標準化育苗
2.1 營養土配制
筆者經過實踐發現,將蔥蒜茬土和腐熟的農家肥按照6∶4的比例或者是使用草木灰和蛭石按照5∶5的比例混配基質,并在基質中加入腐熟雞糞3 kg/m3、磷酸二銨0.3 kg/m3,拌勻,即可配出優質的棚室蔬菜栽培營養土。配制營養土時,還可以加入適量的甲霜靈、代森錳鋅等藥劑,以消除土壤中的病菌,預防青枯病。
2.2 種子處理
在進行育苗時,為了提升蔬菜種子的健康程度、增加蔬菜種子的發苗率,可以先將種子放置在陽光下進行曝曬,并使用雪水與藥劑的混合液進行浸種。曝曬能夠激活種子中的病菌,雪水與藥劑的混合液浸種能夠在消滅病菌的同時促進種子出芽。實踐發現,用50%多菌靈加入雪水中進行浸種,能夠使蔬菜種子出芽更加整齊和健康,有利于蔬菜增產。另外,由于使用棚室進行無公害蔬菜種植時環境溫度較低,所以提升蔬菜幼苗抗低溫的能力十分必要。在催芽環節結束后,將種子放到0~2 ℃的水中,靜置12 h;再放入18~20 ℃的水中,靜置12 h,能夠提升蔬菜幼苗的抗低溫能力。
2.3 提高地溫
提升地溫也是防止蔬菜苗出現病害、實現早熟豐產的手段之一。栽種環境溫度較低,蔬菜苗十分容易發生根腐病、朽根等病害,嚴重阻礙了棚室無公害蔬菜產量與質量的提升。提升地溫的方式主要3種,一是鋪地熱線法,將地熱線鋪在地深4 cm處,人為調控溫度,有利于促進蔬菜苗生長,使其根系更加發達;二是地炕法,選擇陽光充足處搭建火炕,加熱火炕使溫度保持在15~17 ℃之間;三是稻殼隔涼法,在育苗容器下鋪厚15 cm的稻殼,隔絕地面的涼氣。
2.4 棚室消毒
在進行棚室育苗工作中,對棚室進行有效的消毒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在棚室內的土壤上撒施石灰,并將其翻進土壤中,可有效殺除土壤病菌,有利于減少病害發生,培育壯苗。
3 合理施肥方式
在進行棚室無公害蔬菜優質化栽培中,要對施肥方式及相應的施肥技術進行優化。在傳統的施肥方式中,由于使用的氮肥較多而鉀肥不足,所以蔬菜往往會出現硝酸鹽超標的情況[1]。棚室無公害蔬菜栽培施肥時,要以有機肥為主,同時適當增加鉀肥的施用量、重點控制氮肥的使用。實踐發現,在進行棚室無公害蔬菜施肥時,首先施用腐熟的農家肥作為底肥,施用量為75~112 t/hm2,然后在定植時混合施用硫酸鉀225 kg/hm2、磷酸二銨300 kg/hm2以及生物菌肥300 kg/hm2,提升蔬菜的品質。另外,在蔬菜的生長旺盛階段,可以追施尿素300 kg/hm2。
在棚室蔬菜栽培的施肥環節中,可以結合使用CO2施肥技術提升蔬菜的產量。蔬菜開花后10 d內,在天氣晴朗的時候,于9:00將水、碳酸氫銨和固體硫酸按4.0∶3.5∶3.0比例混合置于棚室,并閉棚1.5 h[2],以增加棚室內CO2濃度,促進蔬菜光合作用,實現蔬菜增產。
4 病蟲害防治
在棚室無公害蔬菜標準化栽培中,病蟲害防治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傳統種植中,通常會使用大量的農藥對蔬菜病蟲害進行防治,導致蔬菜農藥殘留量過高,蔬菜品質下降。使用保護性低毒殺菌劑能夠保護蔬菜不受病蟲危害,同時有效降低和控制農藥殘留量,可以利用生物農藥(例如阿維菌素等)代替高殘留的殺毒劑。另外,使用物理方式進行害蟲防治也是降低蔬菜農藥殘留的一種有效方式,可以在棚室內懸掛黃油板誘殺害蟲[3-4]。
5 參考文獻
[1] 祝海燕,王海峰,張菲.談談棚室蔬菜栽培中的誤區:以壽光為例[J].中國蔬菜,2013(7):46-47.
[2] 王愛琴,于志.寒地棚室無公害蔬菜優質化栽培技術[J].現代化農業,2009(3):25-26.
[3] 和學花.蔬菜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6(6):89.
[4] 郝丹丹.淺談蔬菜的無公害栽培及其蟲害防治對策[J].吉林農業,201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