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梅 張選厚 王艷麗
摘要 通過開展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試驗示范,總結出西安地區地膜馬鈴薯全程機械化配套栽培技術,關鍵環節包括選地整地、品種選擇、種薯處理、機械化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及機械化收獲等方面,以期為西安地區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馬鈴薯;地膜;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陜西西安
中圖分類號 S532.04+.7;S233.7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9-0091-02
隨著農業部馬鈴薯主食化生產發展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西安地區馬鈴薯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傳統的馬鈴薯種植技術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1],而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能夠提高生產效率、節省人力、節約成本,降低勞動強度,提高馬鈴薯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近年來,在藍田、戶縣、長安、周至等區(縣)開展了馬鈴薯全程機械化試驗示范,建立馬鈴薯百畝示范點、千畝示范方,主要示范機械化配套綠色栽培技術,包括選用優良品種、種薯處理、全程機械化播種、殺蟲燈綠色防控、機械收獲等關鍵技術。通過核心技術試驗示范,一方面使全市馬鈴薯生產由過去的人工種植轉變成機械化種植,大大節省了人工勞動力,降低了生產成本;另一方面使全市馬鈴薯生產由過去的單個農戶分散種植轉變成家庭農場、合作社等大規模生產,產量、效益大幅度提高。因此,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是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增強市場競爭力、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與促進農民增收、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2]。現將西安地區地膜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選地整地
應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1.3%以上、排灌方便、遠離污染源、2年內未種植過馬鈴薯以及其他茄科作物的砂壤土或壤土地塊。前茬以小麥、玉米、豆類為宜,并要求前茬作物未施用過苯磺隆類除草劑。前茬作物收獲后,深翻20~30 cm,結合深翻施有機肥45~60 t/hm2,耕后耙耱整平。
2 品種選擇
選用高產、優質、抗逆性強、商品性好、生育期60~80 d的中早熟品種,如興佳2號、早大白、克新一號、費烏瑞它、紫花白等。
3 種薯處理
選用純度高、無病蟲、無損傷的脫毒種薯。同時,要求薯形規整,具有本品種典型特征,薯皮光滑、色澤鮮明[3]。50 g以上的大種薯播前要進行切塊,刀具用0.5%~1.0%高錳酸鉀水溶液或75%酒精消毒后切塊,每個切塊有1~2個芽眼。切好的種薯塊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噴灑,在室內晾至切口風干,待用。
4 機械化播種
在土層10 cm地溫為9~10 ℃時進行播種,西安地區播期一般為2月上中旬。適期播種有利于延長馬鈴薯塊莖膨大期處于適宜溫度(18~22 ℃)的時間,促進馬鈴薯生長。
選用馬鈴薯專用播種機械,如2MB-1/2型馬鈴薯播種機、2CM-2C型馬鈴薯播種機,配套動力為14.71~40.44 kW的輪式拖拉機,一次完成開溝、施肥、播種、除草、起壟、覆土、覆膜、鋪設滴灌帶等多道工序。一般馬鈴薯播種量為1 500~2 250 kg/hm2,播種時施入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銨375 kg/hm2、硫酸鉀150 kg/hm2、鋅肥22.5 kg/hm2。將3%辛硫磷顆粒劑45~60 kg/hm2,隨播種施入土壤中,可防治蠐螬等地下害蟲;并用乙草胺750~1 050 g/hm2兌水750 kg/hm2隨播種噴灑在壟面,以防治雜草。覆膜選用厚度為0.010~0.015 mm、幅寬為80~90 cm的地膜,一般用量在67.5 kg/hm2左右。每壟中間鋪設1條滴灌帶,用量在10.5 km/hm2左右。播種深度8~10 cm,采用單壟雙行播種,大行距70~75 cm,小行距35~40 cm,株距20~25 cm,留苗6.75萬~7.50萬株/hm2。
播種機進行作業時重播率、漏播率小于4%。行距一致,間距適中,拖拉機中速行駛平穩作業,起壟時達到壟直、壟平,鋪膜覆土嚴密。
5 田間管理
5.1 放苗
放苗可采用機械覆土放苗或人工放苗2種方法。一是機械覆土放苗。當全田60%以上幼苗長出1~2片葉時,可采用機械對壟面進行覆土,覆土厚度3~5 cm,不可太厚,以免影響破土出苗。覆土要均勻、細碎,盡量將膜面全部覆蓋,以防種薯幼芽趨光串苗。依靠地膜上土層的壓力和薯芽自然向上的頂力作用,薯芽可自然破膜頂土出苗,具有保墑、調溫、防綠薯的作用[4]。二是人工放苗。馬鈴薯出苗后及時人工破膜放苗,放苗后封嚴地膜破裂口。
5.2 灌水
可采用膜下滴灌或膜外噴灌等方式。膜下滴灌:全生育期灌6~8次,根據墑情每隔10 d左右灌1次,每次灌水150~210 m3/hm2。膜外噴灌:全生育期灌水3~8次,根據墑情每隔15~20 d灌1次,每次灌水8~12 h,灌水量300 m3/hm2,收獲前10 d停止灌水。
5.3 追肥
進入現蕾期后,要結合灌水施用速溶性肥料,可施用尿素90 kg/hm2、硫酸鉀75 kg/hm2,在初花期噴0.2%硼砂溶液1次,薯塊膨大期噴施濃度為1%磷酸二氫鉀溶液2~3次。
5.4 化學調控
在現蕾初期(塊莖形成期),對地表莖葉高度超過30 cm的田塊,可葉面噴施烯效唑水溶液。用烯效唑450~750 g/hm2兌水450 kg/hm2葉面噴霧,每隔5 d噴1次,連噴2次。
5.5 防凍
播種后,在3月下旬如遇高溫,應及時灌水,并葉面噴施0.5%磷酸二氫鉀溶液預防倒春寒。如遇倒春寒受凍,要及時灌水并施尿素150 kg/hm2、硫酸鉀45 kg/hm2,以促進馬鈴薯的生長。
6 病蟲害防治
馬鈴薯病害主要有早疫病、晚疫病、青枯病、瘡痂病、環腐病和花葉病毒病等;蟲害主要有蚜蟲、地老虎、蠐螬、螻蛄和金針蟲等。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防治馬鈴薯病蟲害。一是農業防治。選擇無病脫毒種薯;合理密植、中耕除草、加強肥水管理,增強植株抗逆性;拔除重病株帶出田間并及時銷毀。二是生物防治。采用苦參堿、印楝素、除蟲菊素等生物制劑防治病蟲害。三是物理防治。安裝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誘殺,每2.00~3.33 hm2安裝1臺,殺蟲燈太陽能板功率要求50 W,蓄電池12 V、24 AH;殺蟲燈使用期間(5—9月),每7~10 d清理1次殺蟲袋。四是化學防治。嚴格掌握施藥的劑量、次數和安全間隔期。早疫、晚疫等真菌性病害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代森錳鋅5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3 000倍液等藥劑防治;青枯病、瘡痂病、環腐病等細菌性病害用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50%加瑞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86.2%氧化亞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等交替噴霧防治,間隔7~10 d噴1次,連噴3次;花葉病等病毒性病害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菌毒清水劑5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藥劑交替噴霧防治,間隔7~10 d噴1次,連噴3次;蚜蟲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3%啶蟲脒可濕性粉劑2 500倍液等藥劑噴霧防治。
7 收獲
7.1 收獲前準備
在植株大部分莖葉干枯、塊莖停止膨大并且易與植株脫落時收獲[5]。在收獲前1~2 d用馬鈴薯割秧機如IJH-100型割秧機等進行殺秧。要求莖葉雜草去除率≥80%,切碎長度≤15 cm,割茬高度≤15 cm。
7.2 機械化收獲
用4UD-2型馬鈴薯收獲機、4U-80型等馬鈴薯收獲機進行收獲。要求挖凈率≥98%,明薯率≥97%,傷薯率≤3%[2]。
8 參考文獻
[1] 于成江.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16,36(8):58.
[2] 張劍.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11):48.
[3] 王錄科,張寶林,王惠萍,等.地膜馬鈴薯全程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模式[J].現代園藝,2015(10):34.
[4] 茍義華.靈臺縣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科技,2017(4):84-86.
[5] 王曉燕,劉連榮.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J].農村科技,2014(6):19-20.